昨天(27日),“智绘星空 胜算在天——太空数据中心建设工作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发布了太空数据中心建设规划方案。

根据方案,太空数据中心建设拟分为3个阶段推进,从2025年开始,陆续突破太空数据中心能源与散热、在轨组装建造等关键技术。预计到2030年,建成首个太空数据中心,具备为地面用户和卫星用户提供规模化服务能力。计划到2035年,实现卫星大规模批量生产并组网发射,在轨对接建成大规模太空数据中心。目前,第一代试验星“辰光一号”产品研制已经完成,正在开展总装试验,拟择机发射。

北京星辰未来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张善从:把地面数据中心全都搬到天上去,实现AGI(通用人工智能)所需要的算力能源,在3到5年之内,我们也会做一些应用。比如说我们的即时遥感服务,包括分钟级的气象预报服务以及马上就要到来的6G。
方案中提出,将在晨昏轨道建设运营超过吉瓦功率的集中式大型数据中心系统。该系统由空间算力、中继传输和地面管控分系统三部分组成,建设完成后将开展天基数据中继传输和计算服务。
太空数据中心
有望突破AI算力能源瓶颈
国际能源署202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2024年全球数据中心耗电已达415太瓦时,约占全球用电总量的1.5%。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全球数据中心需求激增。如何突破算力背后的能源瓶颈,北京的科研人员将目光投向了太空。
根据《中国综合算力指数报告〔2024〕》预测,未来10年,全球算力将达到当前70倍以上。随着全球人工智能进入爆发期,算力作为核心要素和底层支撑,需求呈指数级增长。目前,国内外地面智能算力中心大规模建设,受占地、供电和散热等问题制约,长远发展存在瓶颈。统计显示,数据中心运行成本的电费占比较高,而电费里的一大部分是来自冷却散热,相应也会带来巨量冷却水的消耗。对此,科研人员表示,在太空建设数据中心,将有望为解决算力需求提供新方案。

北京星辰未来空间技术研究院院长 张善从:在一个宇宙冷黑空间里,它的温度理论上是-269℃左右,所以散热条件非常好。我们节约了空间,节约了重量,提高了性能。
组建创新联合体
协同推进技术攻坚
为高效推进太空数据中心建设发展,北京市前期汇聚商业航天产业链优势单位,共同组建太空数据中心创新联合体。昨天(27日),首批24家企业和科研机构代表共同签署了《太空数据中心创新联合体工作机制(试行)》,为太空数据中心快速发展提供支撑。
太空数据中心创新联合体将连通资金链和人才链,构成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平台。以太空数据中心建设与应用为核心目标,整合国内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创新链与产业链优质资源,带动北京的卫星批量制造、运载火箭生产、人工智能开发等产业发展。

北京市科委 中关村管委会材制处处长 徐剑:以太空数据中心为核心,推动形成从卫星核心零部件、整星制造,促进服务及数据应用全产业链的聚集和发展。2027年一期星座建成后,可直接带动产业链产值超过数十亿元,推动北京成为我国太空数据中心的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