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其珍在摆渡
“妹娃要过河,是哪个来推我嘛?”
在恩施建始县三里乡大沙河村,有一个人为形成的渡口,村民往返于河的南北两岸必经于此。从140多年前,有一户万姓人家便在此为当地人免费摆渡。
如今,穿梭于河中的是第三代摆渡人万其珍和他的儿子万芳权。4月25日,记者跟着万其珍体验了一把“大渡河”。
万其珍和他的渡口老屋
当天,恰逢中国人寿建始分公司组织员工来渡口研学旅游。
“是我来渡你嘛!”78岁的万其珍答道。
撑起3米长的篙杆,解开绳索,将篙杆触到河底、用力撑地,船逆流向上缓缓前行,再一个撑地,船头调转;篙杆用力滑动、把控方向,几个来回,顺着水流,船缓缓驶向岸边。整个动作一气呵成,五分钟后,载着十二人的铁船安全抵达对岸。
这一套娴熟的动作,万其珍早在1989年正式从叔父手中接过篙杆前便已经练就了。
“没有刻意去学摆渡,免费为家乡人摆渡已经成了家族中不成文的约定,耳濡目染中就会了。”万其珍回忆,最开始摆渡是祖父为了报恩。
1877年祖父万作柱逃难至此,被当地人接济得以安家落户。在家门前的河流弯道上,村民过河全靠小木筏,水流湍急,经常有村民落水。熟谙水性的他便卖掉两头猪,制作了一只能载10人的大木船,开始为当地人义渡。
“几乎没有间断过,只要有人喊一声‘过河咯’,无论农忙农闲还是逢年过节,无论一个人渡还是一群人渡,都会开船。”万其珍说,这是对乡亲们的承诺,只要有需求我们义无反顾。
如今,万家人仍然默默守候在这百年渡口。双桨一撑,小船调头划开细浪,将水面阳光斩成万点碎金,竹篙伴着一道道水花,轻盈地掠向对岸。
为一次善举,许一份承诺,万家四代人分文不取,140年的坚守:这往来的是摆渡船,更是在河两岸架起的一道信义桥梁。
(记者 王婧 通讯员 吕柏林 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