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滚动

丹江口教师坚守深山34载 爱洒家乡热土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17日23:32 来源: 荆楚网

荆楚网客户端—荆楚网消息(通讯员张富涛、冯平均)他,为了把家乡孩子带出穷山沟,从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当起了教书匠;他,课上是老师,课下是厨师,成为学生的“保姆”;他,为了当初的誓言,放弃了南水北调移民搬迁;他,坚守深山34载,点亮了家乡的希望之光……

他就是丹江口市习家店镇甘沟教学点教师付和林。

图为甘沟小学全景。通讯员 张富涛 摄

坚定的誓言

“十二里干沟无人烟”,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一句口头禅,是甘沟这个地方的真实写照。此地原名干沟,后改名甘沟。甘沟原来是丹江口市习家店镇的一个管理区,辖区有龙口、丁家院、老君殿等三个行政自然村。这里山大人稀,常年缺水,交通不便。

1983年7月,付和林从丹江口一中毕业,回到老家龙口村,在家务农。1985年3月的一天,管理区主任到龙口村开展工作,了解到了当时全村唯一一个高中毕业的付和林在家务农。于是,把付和林叫到了村部,管理区主任拉着他的手,语重心长地说:“小伙子,你是个知识青年,整天窝在家里不是个办法,现在学校缺老师,你来吧。”付和林回到家里,与父母进行了商量,却遭到父亲的反对。

“当一个民办老师每月只有那十几块钱的工资,你奶奶常年又多病,你弟弟、妹妹还小,家里正缺劳力。”父亲道出了家庭的实际困难。

“你看我们这个穷沟沟里很多孩子初中毕业就在家务农了,啥会儿是个头呢,我要把我们老家的这些孩子带出这穷沟沟!”父亲拗不过他,就这样,他来到甘沟小学当上了民办老师。通过他自己努力,于1993年通过了丹江口市民办教师选拔考试,转为在编公办教师。当初的这句话成为了他从教的誓言。

图为付和林老师为学生做饭情景。通讯员 冯平均 摄

爱的浇灌

在学校,付和林勇挑重担,常常一个人包班,既代语文又代数学。他常常翻山越岭到学生家中了解情况,与学生家长进行深入交流。课下,他对学生更是关怀备至。

“你看看你,袒胸露怀的,少爷不像个少爷,来,老师教你扣扣子。”付老师一边给学生李明扣扣,一边念着顺口溜:“捏住小纽扣,对准小口眼,钻进小洞口,拉出小纽扣,从上朝下扣,分秒之后形象有。”

李明是刚入学的新生,由于家里离学校20多里路,他的父亲不得不让他住校。付和林每天教他洗脸、洗脚、穿衣,渐渐的两个人成为了朋友,李明每天放学都要追着付老师玩。

1989年冬天的一个夜晚,班上一个叫小伟的住校生突然发高烧,付和林顶着凛冽的寒风,翻了两座山,走了十多里路,来到管理区卫生室。医生给小伟打了一针,并抓了一副退烧药。回到学校,付老师一直守护在小伟身边。第二天,小伟退烧了,付老师没有顾得休息,继续开始了他一天忙碌的教学工作。

在付老师的细心呵护下,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了大山。

转眼到了2014年,学校开始实施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要求学校实行食堂供餐制。当时学校只有12个学生,如果请个厨师,工钱给不起。于是,付老师通过健康体检,按照食品操作要求,自己当起了学生的厨师。

“同学们,付老师做的饭菜好吗?”习家店镇中心学校校长程有平在该校检查工作时与孩子们进行交流。

“好!”“付老师做的菜真香!”孩子们纷纷给出了评价。

在学校里,付和林是教师,是厨师,是寝室管理员,是安全保卫员,成为了学生的在校“保姆”。

图为付和林老师辅导学生情景。通讯员 冯平均 摄

难舍故土

2009年,丹江口大坝加高,库区175线下老百姓面临搬迁,付老师家也在移民之列。移民,教师可以跟着政策走。是移民搬到荆门,还是在原地教书?付老师面临重大抉择。

当时,父母和弟弟都已签字同意搬迁,而他迟迟没有表态。弟弟劝他:“荆门那里比较平展,交通便利,比我们这里好多了,你还嫌这个穷山沟住的不够吗?”

傍晚,他站在山坡上,环视着自己已经工作了二十多年的甘沟小学。学校的后边苍松绿树郁郁葱葱,前边是一片荒凉,周围看不到一个人家。自己走了,谁来这儿?也许这个问题是领导操心的事,但是与大山相伴的甘沟小学,年轻人不愿意来,年龄大的更不会来。

“我要把我们老家的这些孩子带出这穷沟沟!”当初的这句誓言回响在他的耳边。

第二天,他来到父母面前,“算了,我不走了,我舍不得这里!”送走了父母和弟弟,妻子在家里偷偷地落下了眼泪。

就这样,付老师留了下来,学校的老师调走了一批又一批,他始终坚守在这大山里面。

图为甘沟教学点现有学生上课情景。通讯员 冯平均 摄

点亮希望

“他这个人,表面看着随和,实际上犟的很,都50多岁的人了,还一个人呆在这荒凉的山沟学校里,既要教娃子学习,又要照顾娃子生活,图了个啥?”说这话的是付老师的老伴,她看付老师很辛苦,时常到学校帮他洗衣服、做饭。

付老师嘿嘿一笑:“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的根儿在这里!”

在付和林的眼里,坚守家乡教学点是他的责任。

“你是我人生路上一盏明灯,教给我很多的知识,指引我前进。”“老师,您是茂盛的叶子,您用您强有力的身躯呵护着我们这些未来的花骨朵儿。”“老师,您是火种,点燃了我们的心灵之火;您是石级,承受着学生们一步步踏实地向上攀登。”每年元旦,付老师的抽屉里,堆满了学生们寄来的贺年卡。

现在在武汉某公司工作的张峰回忆说:“如果当初不是付老师帮助他,他可能早已辍学在家。”

现在在中国民政部某机关单位工作的何辉每次回家,都要到学校看望付老师,与他畅谈交流。

34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走出大山,到外面去工作和生活,去实现他们心中的梦想。

34年来,付和林老师像一根红烛坚守深山,点亮家乡的希望之光。

34年来,付和林老师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在默默无闻的奉献里,抒写了一名农村教师对家乡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