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春晚,伴您过年。这已是国人多年形成的习惯,亿万双眼睛守候着春晚,等待新年的钟声,辞旧迎新。作为“文化年夜饭”,“春晚”已经成为中国的一种年俗文化仪式,但又不止于仪式。实际上,人们年年看春晚,除了“过年”的仪式、气氛之外,还另有期待,期待什么?期待有新意、有不同、有惊喜。年年岁岁,饺子相似,岁岁年年,春晚不同。不同就是要出新,有新人新作品才能令人耳目一新、过目不忘、年年期望。
2019年央视春晚,在制作技术与传播途径上做出了多项创新应用,超高清,多路径、多终端,方便快捷,适应了全媒体时代的观众需求。晚会的舞台场景与灯光造型流金溢彩、如梦如幻,歌舞节目场面宏大、波澜起伏,戏曲联唱气氛热烈、珠联璧合,杂技节目多技同台、竞相绽放,这些形式构造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万紫千红,可谓喜庆、祥和、温暖。过年了,就需要这样红红火火、载歌载舞的喜庆氛围,这是春晚特有的万民同乐、普天同庆的仪式感,传达了“奋进新时代、欢度幸福年”的主题。毫无疑问,气氛浓、气象大、气韵足。那么,除了这些春晚必不可少的热闹仪式、欢乐气氛,还有什么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我以为,今年春晚的亮点在语言节目接地气、有新意。
《办公室的故事》,因为员工在办公室为女朋友过生日而引起误会,活脱脱呈现出总监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既是上下级关系又是同事关系,归根结底是人与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这几种关系?这个小品切中了当下很多公司办公室的人际态度,如何对待人?总监依仗自己的权力,粗暴地处理了两个员工,最后戏弄的是自己,而自己也是人。人与人之间,贵在尊重,贵在沟通,贵在相知与合作。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脱离实际,被职位、权力所异化就丢失了自己。找回自己吧,真实的自己、真情的自己是最好的自己。一位女总监在办公室的尴尬境遇,给观众带来会心一笑:人哪,无论你是谁,其实都是人,都要好好做人。
《“儿子”来了》很有几分艺术的机智,戳破了时下某些利用“概念”+“亲情”欺诈消费者的伎俩,也讽刺了一些人的“虚荣”消费观。其实,两者有共生性,爱虚荣的人最容易被欺骗,诈骗者也最爱找虚荣的消费者。用“高深”概念包装商品莫须有功效来忽悠消费者,已不算新鲜,用“亲情”来忽悠消费者,是近年来的时髦,尤其是对中老年人更有蛊惑性,先给你当“儿子”、当“闺女”,讲孝心,不信你不动心。“儿子来了”,假情假意包装着的假货也来了。纸里包不住火,弄虚作假最终都会露馅。这个小品,以机智幽默的喜剧情景,善意地给观众提了个醒,世界上没有白来的“儿子”啊。
《占位子》虽然有些夸张,但其中所反映的现象却在生活中屡见不鲜。孩子上学成了家长之间的拙劣“较量”,社会上的不良观念渗透到了学校,校园也就不再是净土了,下一代怎样健康成长?不能掉以轻心哪。
《演戏给你看》虽然有些直白,但还是很让人会意。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形象工程、欺上压下这些弄虚作假的现象屡禁不绝,可以说是“顽疾”。过年了,巧妙地、艺术地刺一刺这种顽疾也有利于来年作风建设,虽然讽刺的只是小小的村主任,但并非只有村主任才喜好“演戏给你看”,你懂的。
这些小品节目,都来自当下社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关乎民生、教育、消费、保健、养老,所以说接地气、有新意、暖人心。春晚节目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大众的关切,越是能够契合社会关切、切准时代脉搏、表达人民大众的愿望,越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春晚的真正魅力,来自创新,来自节目创作。春晚是一种仪式,但不是程式。本质上说,春晚是一种有仪式功能的艺术形式。是艺术就必须在内容上不断创新,这也是春晚永葆青春的不二选择。每年的春晚,哪怕只有一两个作品、两三个作品流传下来,就算是有亮点、有新意。无论是一首歌、一段相声,还是一段曲艺、一个小品,或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只要能流传下来,就会成为时代记忆,就会把观众的笑声珍藏在春节的年轮中。今年春晚的《“儿子”来了》,就是一个很有生活气息与艺术意味的小品,很可能会在2019的年轮中留下印记。
小品节目,不宜人物过多,少则两三个,多则三五个。要集中塑造一两个人物形象。作为喜剧艺术,重要的是艺术智慧,机智、幽默、巧妙,让观众在笑声中恍然大悟,笑其所笑。
春晚可以在形式上少做一些文章,一定要在内容创作上多下一些功夫。如果说形式是气氛,那么,内容才是“年夜饭”,要有滋有味才好。有好作品、好节目,春晚常新。今年的春晚做到了这一点。
(作者:张德祥,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