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求学的日子里
湖北文理学院学生戴巍
总在深夜想起家乡的模样
那不是模糊的剪影
而是长胜街青石板上的晨光
是天台山间的松涛
是长辈口中代代相传的红色故事
对他而言,家乡红安县七里坪镇
是刻在成长里的根与魂
是无论走多远都牵挂的故土
让我们一起走进戴巍眼中的家乡
↓↓↓
最红安·最七里
戴 巍
在鄂豫皖革命老区的核心腹地,红安县七里坪镇如一座矗立的精神丰碑,既镌刻着烽火岁月的红色记忆,又铺展着绿水青山的生态画卷,更涌动着产业振兴的时代脉搏。作为红安红色文化的核心承载地,七里坪的“红”是融入血脉的精神底色,“绿”是天赋异禀的生态禀赋,“兴”是砥砺前行的发展动能。最红安的厚重底蕴,因七里坪的红色荣光而愈发鲜明;最七里的独特魅力,因红安的精神滋养而愈发鲜活,这片土地用跨越时空的坚守与奋进,书写着革命老区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七里坪的红,是烽火淬炼的革命底色,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摇篮”与鄂豫皖苏区的“心脏”。
翻开中国革命史,七里坪的名字始终闪耀着不朽的光芒——这里是黄麻起义的策源地,1927年,董必武、陈潭秋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播撒革命火种,点燃了鄂豫皖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熊熊烈火;这里更是三支红军主力部队的诞生地,1931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七里坪西门外河滩正式组建,徐向前任总指挥,近三万红军将士在此集结整编,随后打响的黄安战役,以四战四捷的辉煌战绩,让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诞生地”纪念碑,至今仍在广场上静静矗立,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此外,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也在此重建和改编,无数红军将士从这里出发,踏上长征之路,用热血铸就了“红旗不倒”的革命传奇。
长胜街,这条全长600余米的青石板老街,是七里坪红色记忆的鲜活载体。作为鄂豫皖苏区时期的商业中心和军事指挥重地,老街两侧的灰砖黛瓦建筑保存完好,红军中西药局、苏维埃银行、革命法庭、鄂豫皖特区苏维埃政府等革命旧址错落分布,每一栋建筑都藏着一段浴血奋战的往事。
当年,这里商铺林立、商贾云集,却也是红军筹措物资、传递情报的重要据点,青石板路上曾回荡着红军将士的脚步声,门板上的革命标语依稀可见,仿佛还能听见当年军民同心、共抗强敌的呐喊。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曾在此驻扎休整,指挥部就设在长胜街的古民居中,革命先辈们在此运筹帷幄,制定作战方略,为解放中原地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仅七里坪镇就有近万名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生命,他们用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也铸就了“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红安精神,成为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
七里坪的绿,是山水馈赠的生态瑰宝,是革命老区的“天然氧吧”与宜居家园。地处大别山南麓的七里坪,坐拥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天台山雄踞镇北,作为天台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景区,主峰海拔817米,峰峦叠嶂、怪石嶙峋,山间云雾缭绕、林木葱茏,森林覆盖率高达90%以上,既有“一线天”“吊桥”等奇险景观,又有千年古刹、摩崖石刻等人文遗迹,是集自然风光与人文底蕴于一体的生态胜地。每到盛夏,这里平均气温比市区低5-8℃,吸引着鄂豫皖三省游客前来避暑康养,登山步道上,游客们穿梭在林海间,呼吸着清新的负氧离子,感受着大自然的馈赠。
天台山脚下的杨山河,是七里坪生态之美的另一张名片。这条发源于江淮分水岭的河流,蜿蜒十余公里穿镇而过,500至1000米宽的河床两岸,青山如黛、杨柳依依,百年古柳虬枝苍劲,绿荫如盖,形成了独特的“杨柳长廊”。
近年来,七里坪镇依托杨山河生态资源,打造了鱼鳞坝、盘龙坝、鲲影坝三道特色水坝,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创意完美融合:鱼鳞坝由数百块青石铺砌而成,水流过处如鱼鳞闪耀,阳光洒落时折射出细碎金光;盘龙坝形似卧龙潜于碧波,坝体曲线流畅,与两岸青山相映成趣;鲲影坝则以“鲲鹏展翅”为设计灵感,坝面如裙摆飘逸,水流倾泻时形成层层叠瀑。如今的杨山河,不仅是湖北省生态湿地公园,更是周边群众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春夏时节,河滩绿草茵茵、野花竞放,白鹭、灰鹤以及被誉为“中国最美小鸟”的蓝喉蜂虎等百余种鸟类在此繁衍生息,傍晚时分,村民们沿着河岸散步,孩子们在浅滩嬉戏,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徐徐展开。
七里坪的魂,是红色基因的代代相传,是革命精神的赓续与弘扬。在七里坪镇列宁小学,红色教育早已融入日常教学的方方面面。这所创办于1930年的学校,是鄂豫皖地区第一所红军小学,当年由苏维埃政府主导创办,旨在为革命培养后备力量,如今已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阵地。
学校内,红色文化墙、革命先辈事迹展廊随处可见,“小小讲解员”社团的56名学生,身着校服、佩戴红领巾,利用课余时间走进长胜街革命旧址、红军纪念馆,向游客讲述秦基伟、徐向前等革命先辈的战斗故事。五年级学生方祎婷在讲解时,总能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道出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她说:“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们要让更多人知道七里坪的红色故事。”
除了校园里的红色教育,七里坪镇还常态化开展“红色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活动,通过红色故事会、革命歌曲传唱、党史知识竞赛等形式,让红色精神深入人心。每年清明,全镇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学生都会前往红安烈士陵园、七里坪革命烈士纪念碑缅怀先烈,重温入党誓词;“七一”期间,长胜街会举办红色文化节,情景剧《我和我的红安》《红安永远红》等节目轮番上演,再现革命时期的峥嵘岁月。如今的七里坪,红色基因已融入每个人的血脉,从白发苍苍的老人到稚气未脱的孩童,都能讲出几段红色故事,革命精神在代代相传中焕发着新的生机。
七里坪的兴,是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是革命老区的蝶变与腾飞。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支持,七里坪镇将现代农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其中野菊花种植已成为全镇的特色主导产业。七里坪的山地气候湿润、土壤肥沃,非常适合野菊花生长,这里产出的野菊花蒙花苷含量高达4.0%,远超国家药用标准(1.5%),品质居全国前列。目前,全镇野菊花种植面积达近3万亩,覆盖12个行政村,亩平纯收入达186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花”。
为推动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七里坪镇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由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种苗、技术指导,合作社负责组织农户种植,企业统一回收加工销售。湖北润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作为当地的龙头企业,建成了1万多平方米的现代化加工厂房,配备自动化脱花、筛选、杀青、烘干生产线,日加工能力达50吨,加工后的野菊花通过订单直供华润三九、云南白药等知名药企,年产值突破1.2亿元。同时,镇里还推广“六边”种植模式,鼓励农户在路边、屋边、地边、田边、水边、山边种植野菊花,既充分利用了闲置土地,又增加了农户收入,全镇3.1万户农户从中受益,1.6万脱贫户户平增收过千元。
此外,七里坪镇还积极推动农旅融合发展,将红色文化、绿色生态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打造了“红色研学+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的旅游线路。游客们可以先到长胜街、红军纪念馆感受红色文化,再到天台山、杨山河欣赏生态美景,最后走进野菊花种植基地,体验采摘、加工的乐趣,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发展。如今的七里坪,不仅有红色的精神滋养,更有绿色的生态赋能、金色的产业支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七里坪镇正以昂扬的姿态迈向未来。红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绿色生态优势的持续放大、特色产业体系的不断完善,让这片革命老区焕发着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未来,七里坪将继续深耕红色文化,推进长胜街革命旧址保护修缮与活化利用,打造全国知名的红色研学基地;持续筑牢生态屏障,加强天台山、杨山河生态保护与修复,推动生态旅游提质升级;深化产业融合,延伸中药材产业链,培育更多特色农产品品牌,让更多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最红安,红在七里坪的热血荣光,红在革命精神的代代相传;最七里,美在绿水青山的灵秀多姿,美在产业振兴的蓬勃生机,更美在人民群众对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这片浸润着红色记忆、承载着绿色希望的土地,正以坚定的步伐,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续写着革命老区的辉煌篇章。七里坪的红与绿,将永远交织成最动人的旋律,回响在红安大地,激荡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