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大”武汉:最拥挤街道1平方公里9万人

2014年7月17日 第四十九期

日前,武汉公布人口发展设计报告显示,最拥挤街道1平方公里9万人。据预测,到2049年,武汉人口规模将达到2500万人。快速长大的大武汉,将经历怎样的成长烦恼,又将如何应对?

武汉最拥挤街道1平方公里9万人 2049年人口或达2500万

  日前,经过近一年的调研,由武汉市发改委委托武汉大学课题组完成的《武汉市人口发展综合设计研究报 告》(下称《报告》)正式公布,《报告》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判。研究发现,位于江汉区的前进街道人口密度最高,为90656人/平方公里。

  据预测,到2020年,武汉人口规模达1300万;到2049年,这一数字会升至2500万。

人口密度比肩广州天津 6年后达1300万

  说出来,你或许还不信。

  位于同一片区域,中间只相隔了几条马路,两个街道的人口密度竟会相差约12倍。

  不平衡,是武汉三镇人口分布的一大特点。《报告》显示,江城的人口空间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分布,即主城区人口远远多于新城区。目前,武汉全市的人口密度为1152人/平方公里,大致与广州、天津等城市相当。

  值得一提的是,若以街道为单元,武汉部分街道的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上海,其中,位于江汉区的前进 街道人口密度最高,为90656人/平方公里,比几条马路之隔的花楼街道(7133人/平方公里)高出约12倍。

  据武汉大学课题组计算,武汉6个新城区街道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有482个人。由此推算,同样是江城的一条街道,两者之间人口密度可以相差约188倍。

  国家中心城市,正在成为大武汉奋斗的新目标。

  未来,究竟有多少人生活在这里?《报告》预测称,到2020年,武汉人口规模为1300万;到2049年, 这一数字会升至2500万,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口会达到2881人。

新一轮人口增长 农民工和毕业生是主力军

  哪里有产业和就业,人口就会流到哪里去。《报告》认为,在未来30年的时间里,在北上广深等城市人口趋于饱和的情势下,武汉将迎来新一轮人口增长。

  除自然增长之外,武汉大学课题组认为,随着“单独二胎”政策的实施,2014年到2018年,预计武汉 将累计增加出生10.3万人,也就是,每年将多生出2万多人。

  据统计,目前,武汉符合“单独两孩”政策的家庭有17.2万个,未来4年内,还会增加11.4万个,“这 些家庭中,大约有50%有生育意愿”。

  另一方面,强劲的发展将会让武汉成为人口流入的磁场。课题组分析称,到2049年之前,武汉还将可 以吸纳周边地区700万人前来务工、经商和居住。

  此外,《报告》还认为,拥有全世界最多的大学生群体,武汉每年选留13万人是完全可行的,“这部 分人将是未来武汉新市民的主力军”。

  确实如此。一组来自《武汉大学生就业白皮书》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每年20万毕业生中,选择留在 武汉就业的比例已经达到50%左右,“硕士和博士愿意留在武汉的比例提高到39.9%”。

大武汉成长的烦恼:“堵”城看海灰太大

“堵”城一度成为武汉热门标签

  作为中部地区特大城市,未来人口数量和结构的变化,将会给武汉、给市民生活带来哪些或明或暗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当时国人还在嘲笑西方城市病,并没想到,几十年后我们也会遇到这些问题。目前,城市病在中国各个大城市已属常态。

  在网上,“白领最烦恼的城市”,“堵”城、“看海”这些词一度成为武汉的热门标签。

  有段子说,如果你在武汉,可以免费体验环球之旅:平时,武汉是东方底特律(工业之城);到了周末,武 汉变成了东方拉斯维加斯(“赌”=堵城);下雨了,武汉淹成了东方威尼斯(城市渍水);夏天,武汉俨然是 东方撒哈拉;冬天,武汉又变成了东方的西伯利亚……

  交通拥堵最为诟病。网友戏谑,“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被堵在街道口,你被困在广埠屯。”

  当局者一直也在思考,怎样让大武汉走出困境。

  近年来,武汉上万个同时在建的工地,备受各方关注。

  在武汉大学课题组看来,这一切都是这座千万人口大城市的必然选择,“城市的地位取决于竞争力,而竞争力主要由城市硬件所决定”。

  《报告》认为,目前,与许多人口规模相当的城市比,武汉的基础设施依然存在差距,“必须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实现无拥挤的集中”。

  “地铁和轨道交通,是解决居民出行最有效率的方法。”《报告》指出,以新加坡为例,80%的家庭只需要步行不到10分钟,就有一个地铁站。

  按照计划,到2049年,武汉地铁线路将达到22条至23条,也就是说,市民平均步行800米就可以见到一个地 铁站,该数字与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城市新编制的指标持平。

2013年武汉空气达标天数仅四成

  当下,PM2.5猛于虎,人人谈“霾”变色。湖北省环保厅今年6月发布报告显示,2013年,武汉空气达标天数占43.8%,未达到国家二级标准。超标天数中,轻度污染占25.8%,中度污染占13.2%,重度污染占13.2%,严重污染占4.0%。年底,武汉启动“空气清洁”计划,从2013年起到2017年,计划投资280亿元治理空气。计划提出,经过五年努力, 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大幅度减少;力争再用五年时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具体指标是,到2017年,全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0%,细颗粒物 (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逐年增加。

  与此同时,武汉出台“史上最严”生态控制线,打造“半城山水满城绿”。《武汉都市发展区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公布,未来武汉3261平方公里的都市发展区中,将有一半以上为生态保护区。这是继深圳之后,我国第二个以政府令形式划定生态控制线的特大城市。

警惕“超级城市病”杜绝“摊大饼”式发展

  2012年2月9日,中国社科院发布首部国际城市蓝皮书指出,中国大型城市正步入“城市病”集中爆发期。国际经验表明,快速城市化的阶段往往是各种“城市病”频繁发生的红灯区:人口快速膨胀,由于人口及城市布局缺乏预见性规划,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严重不足,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秩序紊乱、运营低效、行政区划分割等一系列问题。

“超级城市病”正显现

  在中国,每年有大量人口涌入大城市,特别是北上广这样的特大型城市。数据显示,每年涌入北京的常住人口就相当于一个中型城市的规模。

  据《工人日报》报道,截至2012年末,中国内地共有地级以上城市288个,设市城市共计658个,建制镇有19881个。其中市辖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地级城市共有127个。而乡的总数已经从1998年的25712个锐减至2012年的13281个,半数的乡已经在过去的十四年里或被撤并,或成为城镇。

  但是,吸纳进城人员的主力城镇,却不是这近2万个镇、860个市辖区或368个县级市。大量进城务工人员涌入的是特大型城市。仅京津沪渝四个直辖市外加广州、深圳两市共六个一线城市,总人口数量就已经破亿 ,“超级城市病”正在显现。

生态环境承载力将是城镇化最大挑战

  向特大城市的人口迁徙,使得一线城市的人口规划屡屡被提前突破,并且资源到达所能承受的极限。北京市曾规划,到2020年人口控制在1800万,但目前该市人口早已突破2000万大关。上海市常住人口则已经到 达2380万人,且还在呈继续上升的态势。而在人口增加幅度中,非户籍常住人口贡献了“大头”。上海市 2012年户籍常住人口1420万人,比2011年仅增加8万人,而这还是连续19年来上海户籍人口首次出现正增长 ,但上海市非户籍常住人口在2012年时为960万人,比上一年度增加25万人。

  目前,一些一线城市的各项资源承载力已经突破极值。以北京市为例,仅水资源一项,北京市当地水资源只能承载667万人,现实供水量的水资源承载力约1000万人左右,仅相当于现有人口规模的半数。

  “必须遏制主城的边界,从源头上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武汉大学课题组认为,对武汉而言,一定要改变过去“摊大饼”的扩张模式,变单中心城市形态为多中心城市。

  “要建设CBD,又要划定生态底线区。”《报告》指出,在规划的生态区内,要坚决杜绝商业开发、加大保护修复力度,“这是发展的底线”。

城因人而兴,人因城而荣。让我们给这座大城更多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