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消息(记者施政)5月16日上午,湖北经济学院、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支点》杂志社联合举办共建中三角 "智造"新引擎--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发展论坛。中共湖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出席论坛,并发表了题为《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的时代根由》的主旨演讲。现根据记录整理如下。
一、城市群建设是对行政思维的超越
1、城市与城市群是开放的产物。
城市由产业的集聚、市场的形成、人口的迁徙而成。产业集聚需要空间,市场本身需要空间,人口迁徙需要空间。因此,从本质上讲,城市是开放的。城市所具有的集聚功能、辐射功能、扩散功能,决定了其发展和影响的范围不受行政区划的限定。
城市群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在流域、重要交通枢纽地带形成的城镇集聚。从本质上讲,城市群也是开放的。
2、我们现在处在全方位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化进一步深化,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联通,国际竞争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对世界产生影响的,不仅是政治、军事、外交,还有公司的力量。
2010年,中央电视台拍摄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片中介绍,2009年,公司为全球81%的人口解决了工作机会,构成了全球经济力量的90%,制造了全球生产总值的94%;全球100大经济体中,51个是公司,49个是国家;全球70%的专利和2/3的研发经费出自跨国公司,全球最大的10个公司的销售总额超过了世界上最小的100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之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发展,国际分工已由过去的国别、地区之间的分工,更多地表现为跨国公司的生产链条、生产环节在全球的布局。现在国际贸易80%以上发生在跨国公司内部,国际资本流动80%以上是跨国公司内部的资本流动。
3、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以企业为经济单元,企业的发展空间没有以行政区划为限。
如:武汉钢铁公司:全球第五大钢铁公司,除在湖北发展外,在海南、广西、云南等地都有子公司,还进入海外市场。
东风汽车公司:中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除在湖北发展外,在广州等地建有基地,形成了"立足湖北、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布局。
湖南三一重工:中国最大、全球第五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除在湖南发展外,还在上海、北京、辽宁、江苏等地建有基地,并在海外拓展。
江西江铃汽车集团:中国汽车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已经形成了全球化的产业链。
4、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具有行政区划难以隔绝的地缘相近、人缘相亲的鲜明特点。
从地理上看,一江两湖两山把湘鄂赣三省紧密联系在一起:一江,即长江;两湖,即湖南、湖北交界的洞庭湖(两省因此得名),江西、湖北交界的鄱阳湖;两山,即湘鄂赣三省交界的罗霄山脉、幕阜山脉。
从历史上看:湖北、湖南本为一家,"湖广"作为地名,是从元朝开始的,明朝、清朝时"湖广"就是指湖北、湖南;古有"湖广熟、天下足"、"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之说。
1908年,盛宣怀奏请清政府批准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成立汉冶萍公司,这是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
大革命时期,1927年毛泽东创办武汉农民运动讲习所(3月7日正式上课、6月18日毕业典礼)。毛泽东、彭湃、萧楚女、恽代英等都在那里播下了许多革命火种,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毛泽东是湖南人,萧楚女、恽代英是湖北人。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爆发,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在汉口召开;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的红军举行秋收起义;与此同时,在中共湖北省委的领导下,中共鄂南特委发起了遍及鄂南各县的农民秋收起义(鄂南暴动),紧密配合了湘赣边区的秋收起义;1927年11月13日,在中共湖北省委领导下爆发了黄麻起义。
当时,毛泽东在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的罗霄山脉领导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与此同时,位于湖南、湖北两省边界的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割据范围最大的三块红色根据地之一;位于湘东北、鄂东南、赣西北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之一。
5、推动城市群建设是一种主动开放的视野和行为。
以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为例。它是以芝加哥为核心发展起来。我们通常说芝加哥有1000多万人,其实芝加哥市本身只有400万人,由于周边272个市和113个镇与其浑然一体,共同形成了"芝加哥都市区",其实这385个市镇并不归芝加哥市管辖。但将匹兹堡、克利夫兰、托利多、底特律及众多中小城市凝聚在一起,甚至延伸到了加拿大的多伦多、蒙特利尔,从而形成世界最大的城市群之一。
任何一个大的经济区域的发展,背后都是城市群的发展。比如,珠江三角洲地区2010年GDP37673亿元,占全国8.6%,核心是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9市的城市群。比如,长江三角洲地区2010年GDP70400亿元,占全国的16%,核心是包括上海、南京、杭州、苏州、无锡、宁波等共22个市的城市群。中央提出"三化同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城市群建设就是推进"三化"同步的重要载体、平台和抓手。
二、联合推动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不是零和游戏
1、零和游戏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
零和游戏是指参与博弈的各方,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零和博弈的结果是一方吃掉另一方,一方的所得正是另一方的所失,整个社会的利益并不会因此而增加。零和游戏是在封闭环境中的生死对决,比高低、决输赢、定成败。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实质是开放的区域合作,不是零和游戏,三省之间不是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共同做大蛋糕。
2、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论述过"集体力"的重要意义。美籍奥地利人贝塔朗菲提出了系统论的思想,其核心思想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性质。系统具有整体性、关联性、时序性,利用系统思维可以实现结构优化、效能优化。系统论的提出,是思维方式的创新。此前,人们比较注重用抽象的、局部的、个体的分析方法。当然,这种思维方式在揭示事物本质以及个案分析时,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用系统论的方法看待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我们很容易得出"开放的系统"这一结论。
3、三省的企业、市场、交通、旅游等已相互借重,合作发展有内在要求。
三省相邻的城市有密切的市场联系,对交通、运输、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对市场准入和市场秩序管理等方面,都有共同的需求。三省合作,顺应了这些需求,有利于共同推动在更大范围的资源配置,有利于共同拓展更大发展空间,结果应该是双赢、多赢。
4、成功范例。
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1992年组成北美自由贸易区,无论是在商品进口总额还是在出口总额方面都保持国际贸易地区份额的首位,远高于排名第二的欧盟国家,已占世界进出口总额的1/4左右。同时,北美自由贸易区也是世界上文化产业实力最强的地区。极大地促进了三国整体经济发展,结果是双赢、多赢。
世贸组织:世贸组织是世界上参与国家和地区最多的经济组织,到2011年底为止,正式成员已经达到156个。世界上许多国家都竞相加入世贸组织,加入之后的所有国家和地区都从中受益。2001年12月11日,我国经过15年马拉松式谈判加入了世贸组织。2001年加入时中国人均GDP800美元, 2011年已超4000美元。目前,中国出口规模世界第一,进口规模世界第二,成为举足轻重的贸易大国。这十年里中国吸引了7000多亿美元外资,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80多家在华开展业务。由于中国入世,许多外国企业将更多生产活动转移到中国并因此获益。自2005年起,中国出口总量就有超过一半来自于外国企业。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是双赢、多赢。
三、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没有主次之分、没有从属关系
1、从主观愿望看:建设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三省会商形成的共识,湖北无意当"老大"。
关于"长江中游城市群"即"中三角",现在能找到最早的资料是1992年由湖南湘潭大学的两位教授提出来的,之后的20年间,三省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
2011年4月和7月,鸿忠书记、国生省长率团分别到湖南、江西学习考察,与两省主要领导着重谈"中三角"的全面合作,希望能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形成了高度共识。
2012年2月10日,三省在武汉召开了"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会商会议,三省省长共同签署了合作协议,在旅游、商务、交通等方面启动合作,标志着"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2、从国家定位看:"中三角"是多中心城市集群,不存在某个城市或区域独大的现象。
国务院2003年对《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年)》的批复中给长沙的定位是:"湖南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0年国务院对《南昌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批复中对南昌的定位是:"江西省省会、我国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城市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2010年国务院给武汉的定位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自然也应当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
2010年12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把包括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长江中游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列为全国18个国家重点开发区域,以推动形成"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因此,在国家战略和发展定位上,武汉、长沙、南昌都是长江中游地区的中心城市或重要城市。从现实情况看,"中三角"在人口和城市布局上呈现"多中心"和多点布局的均衡发展格局,并不是一种特别的首位城市结构。
3、从现实情况看:"中三角"内部的对接与融合,避免了生产要素的单向度集中和发展资源的独占性配置,实现了区域内各城市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在"中三角"内部,通过有效的对接与融合,任何跨区域举措,都是双向乃至多向的,也是更有利于区域均衡发展的。一个跨区域的重大项目无论由谁倡导、提议,都有赖于其他城市的合作参与、共同实施,都能让其他城市共享成果、共同发展。
今年4月19日,岳阳市、九江市、咸宁市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和区域旅游合作协议,"小三角"成为"中三角"的先行区。三市之间没有主次、从属之分,协议签订仪式在岳阳举办;咸宁由于GDP最少,内在需求最为强烈,因此大力倡导、全力参与;九江积极行动,组织了千人咸宁游活动。
为解决缺煤问题,湖北很早就谋划开辟从内蒙古准噶尔到襄阳(后延伸到荆州)的重载铁路。2011年9月,经过湖南、江西与湖北共同争取,这条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被确定下来,将从荆州经湖南岳阳至江西吉安。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三省燃"煤"之急。
四、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具有多重正外部性
所谓外部性,是指某经济行为人由于自己的经济行为对其他行为人造成的某种影响,从而带来额外的收益或者损失;带来额外的收益,称为正外部性。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1920年)最早提出了外部性的概念。他指出,产业的增长,特别是产业地理集群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集聚所产生的外部经济效应。而已经形成的产业集群又具有其他非集群经济区域所不具备的正外部性,即集聚的外部性、创新的外部性、市场的外部性、规模的外部性、功能的外部性。这里所说的正外部性是从宏观角度、区域角度来讲的,与科斯定理的微观角度、产权角度的外部性有所区别。科斯也是英国人,后来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任教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科斯定理所讲的是在产权清晰的前提下,通过制度安排实现交易费用为零,从而达到资源配置最优。科斯是制度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学说还被称为法律经济学。马歇尔是微观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的《经济学原理》在世时就重印了8次。他在晚年提出的外部性,是以产业和区域为背景的。
城市群及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发展自己的同时,在更广泛的空间具有正外部性,推动整个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的发展。
1、三省城市群之间具有正外部性。
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三者之间的正外部性十分明显。它们凭借较优越的交通和信息服务,成为区域内大宗商品的交易地和进出区域货物的中转中心。由于三个城市群的地理联系十分紧密,伴随商品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在城市群之间的高速集散,使生产要素配置更加合理,有利于三个城市群各自经济效能的提高。如,三个城市群通过专业化分工、劳动力市场共享、低成本的公共设施共享和知识、技术外溢等正外部性,能够实现三个城市群之间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如武汉城市圈的格林美废旧电池回收技术和模式就在环鄱阳湖城市群全境及长株潭城市群部分区域运用。
2、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对周边地区具有正外部性。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是湘鄂赣三省的精华。随着城市群整合后的规模扩大、产业升级、效益提高、技术进步加快、创新能力增强,它必然对三省的其他地区产生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成为本区域经济振兴的基地,成为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推广中心以及带动区域经济腾飞的龙头。
3、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对其他城市集群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全局具有正外部性。
从基础设施方面讲,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内部铁路、公路、水运通道建设,在造福湘鄂赣三省人民的同时,也给周边的广东、福建、安徽、河南、重庆等省市带来便利。另外,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以两型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为主题,广泛采取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的技术经济范式,确保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做出新的贡献,这就具有更大的正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还表现在,既创造了社会财富,又节约了资源,保护了环境,同时又为不发达地区和后代留下了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为解决代内和代际的生态环境公平问题提出了重要思路。
4、长江中游城市集群对对外开放具有正外部性。
从2010年开始,"中三角"的经济总量已仅次于"珠三角",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新的一极。在当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中,随着中国影响力的不断提升,随着"中三角"自身实力的不断增强,"中三角"对世界经济的积极影响将会日益明显。特别是基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趋势,基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基于中部的区位优势,"中三角"将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贸易。一是在资金、资源、人才等要素集聚的条件下,在扩大内需的市场诱导下,"中三角"将吸引大量的国际投资,成为国际资本洼地;二是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区,凭借强大的产业实力和物流能力,"中三角"将在国际分工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跨国公司国际产业链的重要环节;三是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三角"将加大走出去步伐,越来越多的区域内企业将成为国际投资主体,直接参与国际间的资本运作、企业并购、产业整合。
需要强调的是,长江中游城市集群作为三省之间的一种新型合作模式,将有利于进一步延续、巩固、扩大各省原有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关系,而绝不是相互抵触、相互排斥。如,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湖南与"珠三角"、"长三角"之间,江西与"长三角"、"珠三角"之间,都有内在的经济联系。而长江中游城市集群的建设,将有效提升湘鄂赣三省的经济实力及辐射力、影响力,强化三省在原有区域合作中的吸引力和互动能力,从而进一步加深三省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其它区域的联系与合作。
五、区域竞争的关键在文化、在环境
1、如何看待区域竞争。
如果从行政区域的角度来理解竞争,那么这种"竞争"通常是用来激发加快发展的动力和压力的。行政区域不能靠行政封锁来提高竞争力。狭隘的行政封闭思维,自觉不自觉的行政壁垒、行政封锁,不仅无法提高竞争力,而且会导致竞争中的落后乃至失败。只有建立与全球化趋势、与全方位开放背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发展文化,树立开放的理念、开放的思维、开放的视野,才能把握区域竞争的主动权。
一个区域与另一个区域相比较,所体现出来的优势,往往取决于各地现有的经济基础尤其是产业基础,取决于本地企业现有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取决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但从政府的角度讲,更取决于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先进发展文化,并以这种发展文化为主导形成的良好发展环境。
2、区域竞争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和环境?
要掌握区域竞争的主动权,必须建立与开放、创新、合作等理念相适应的发展文化和发展环境。
关于发展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崇尚发展的文化。就是怎么去支持发展、参与发展、服务发展,怎么去为外来投资者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怎么去鼓励创业创新、宽容失败等。
二是创造发展条件的文化。就是超越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等客观条件的局限,树立开放理念,创造发展条件。我们说改革是动力,实际上观念是最高层次的动力。创造发展条件的文化带来发展的效应,是倍加的效应、放大的效应、有巨大能量的效应。
三是体现发展内涵和品位的文化。我们讲科学发展观,是不是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有没有做到人的全面发展,如城市建设有没有自己的文化特点、文化表达和文化内涵等。在发展的思路上不能先污染后治理,不能低水平重复等。在发展中,注重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等。
关于发展环境,关键是要形成有利于推动发展的最优软环境,就是一切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作为最终裁判定夺的标准,树立"发展第一、服务至上,一切为了发展、一切服务发展"等政务服务理念,打造亲商、利商、留商、暖商、敬商、懂商、悦商的投资环境,营造崇尚成功、宽容失败、英雄不问出处、不带有色眼镜作评价作判断的创业氛围。
3、政府要致力于培育发展文化、营造发展环境。
是否具备有利于发展的文化和环境,直接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影响产业的调整升级,影响地方的发展前景。从政府角度来说,谁能用开放的理念打造发展文化和发展环境、用开放的视野超越行政区域局限、用开放的思维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谁就能掌握发展的主导权。因此,无论省、市还是县级政府,都应把培育开放的发展文化、良好的发展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向开放要发展空间、要创新能力、要竞争优势。
4、长江中游城市集群要建设区域性的先进发展文化、营造区域性的良好发展环境。
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所涵盖的地区,如果都能用开放的理念对待竞争与合作、用开放的思维推动"中三角"建设,我们就能形成一种区域性的先进发展文化、区域性的良好发展环境,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就能在与其他先发区域的竞争中后来居上,就能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形成一个重量级的城市集群和经济板块,甚至建成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城市集群和经济板块。
移动:
湖北手机报:发送 HBSJB 到 10658000
楚天都市手机报:发送 CTDSB 到 10658000
湖北惠农手机报:发送 HBHN 到 10658365
电信:
湖北早晚报:发送 CZW 到 1065970107
湖北早晚报短信版:发送 88 到 1065970100
天翼健康生活手机报:发送TYJK到1065926858
联通:
联通手机报-湖北日报:发送 HB 到 106558666
联通手机报-楚天都市报:发送 Z 到 106558226
联通手机报-楚天金报:CT 88 到 10659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