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通讯员 李理
特别的“考题”
1000多户贫困户,贷款1.1亿元,能如期还上吗?目前,这一答案揭晓。
“截至2018年12月16日,全市有4笔逾期未还扶贫贷款、共13.07余万元,贷款回收率近99.89%,这一结果在预期可控范围内。”潜江市扶贫办开发指导科科长汤洛华说。
2017年前,该市扶贫贷款规模仅“百万级”,2017年起,贷款规模跃升至“亿元级”,全年贷出扶贫款1.1亿元。
2018年末能否收回这些贷款?这是一场考验扶贫成效和诚信度的“大考”。
2018年12月19日,潜江市白鹭湖农场关山分场农户徐汝斗如期结清去年的小额扶贫贷款,总计5万元。一年来,这5万元贷款着实帮了大忙:徐汝斗将30亩田改造养虾,赚了近30万元。
因为贷款顺利收回,银行方面也满意。潜江农商行白鹭湖支行副行长吴波说,目前,该支行发放的小额扶贫贷款全部还清,回收率100%。
在潜江,有农商行、邮储银行和中银富登3家银行开展全市金融扶贫业务,农商行是潜江发放小额扶贫贷款占比最大的银行,2017年贷款额9843.2万元(2016年为111.5万元)。该行业务发展部总经理吴培军说,截至2018年12月16日,该行逾期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仅有一笔5万元,回收率超过99.96%。
如何防范风险
“参与精准扶贫是银行的政治任务和社会责任,但大规模放贷后能收回多少,着实让我们神经紧绷。”吴培军说。
既要引导金融资金支持扶贫,又要防范金融风险,当地各级政府与金融部门想了不少办法。
钱投哪?发展特色产业,帮助扶贫对象实现自我“造血”功能是关键。
在潜江,当地将金融扶贫与产业扶贫同步推进,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贫困户选择优质项目——近年来产销两旺的“潜江小龙虾”无疑是带动脱贫的好帮手。
开展金融扶贫两年,正是潜江虾稻产业爆发式增长的两年,虾-稻种养面积年均扩大10万亩以上,其“虾稻共作”模式下的亩均收益超出传统水稻种植5倍以上。
仅今年,该市通过虾-稻等特色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比例达到54.7%,全市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中,共有2910户7139人从事小龙虾产业并脱贫。
投给谁?优先给勤劳、诚信的贫困户贷款,引导扶贫对象自立自强,培育文明乡风。
潜江将“美家风、淳民风、正社风”的文明乡风建设活动与精准扶贫相结合。在金融扶贫中,政府与银行优先为品行好的贫困户担保贷款,甚至将60岁申请贷款年龄延至70岁,为贫困户树立自强诚信榜样。
34岁的刘金虎是渔洋镇谢小村一组的贫困户,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的他开麻木、做小生意,虽屡屡失败仍自立自强。2017年,当地政府主动帮他申请贷款,让其转做小龙虾电商。如今,刘金虎的电商生意越做越大,发展客户600多人,顺利脱贫。
怎么花?镇村干部贴身服务,让每一笔钱花在刀刃上。
2017年初,渔阳镇跃进村贫困户李德涛争取到扶贫贷款,准备包下30亩田养龙虾。此时,镇、村干部陆续登门:“钱,可不能乱花。”
干部们担忧,挖虾池、投虾苗,样样需要钱;没经验、缺技术,可能会亏本。
一方面,村干部让他加入村里的养殖专业合作社,进行相关养殖技术培训;另一方面,镇里积极为村里争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标准化农田改造项目,将全村耕地改为虾稻共作田。
李德涛的虾晚了半年多才上市,但结果让他笑开花——改造30亩田,没花一分钱;通过技术培训,亩均收益达到7000元——足足赚了20多万元。
潜江市扶贫办主任王强说,每一笔收回的金融扶贫贷款背后,都有一批基层党员干部、技术人员默默付出。从调查摸底到申请贷款,从发展生产到偿还贷款,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得实、做得细。
难事不再难
2017年前,潜江有建设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扶贫贷款业务,但出于营业网点覆盖少、担忧出现金融风险等考虑,有银行甚至出现全年“零贷款”而黯然退出——那时,申请扶贫贷款是件难事。
如今,扶贫贷款陆续收回,金融扶贫出现戏剧性转变——银行乐意贷、农民抢着贷,难事不再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从3家银行获悉,2018年,各银行继续追加扶贫贷款规模。截至2018年12月16日,全市已发放小额扶贫贷款11905.5万元。
贫困户享受的金融扶贫服务更丰富。如邮储银行推出虾稻精准扶贫“百社千户”工程,为潜江建档立卡贫困户量身定制包括“虾稻扶贫贷”等12项信贷产品。
此外,贫困户申请贷款更便利。目前,该市51个贫困村,村村设了金融精准扶贫工作站,基层干部、银行业务人员贴身为贫困户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