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激烈的城市竞争,引发人才之争。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抢人大战”持续升级。
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取消落户限制后,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又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强调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要求大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超大、特大城市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
近年来,武汉持续降低落户门槛以留住人才。随着国家全面放开、放宽落户限制,落户政策还能为武汉加分吗?在与其他“新一线城市”的拼抢中,高校资源丰富的武汉该如何另辟蹊径?
前不久,全球知名人才派遣企业、万宝盛华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张锦荣,受湖北省就业促进会和纳杰人才的邀请来到武汉,支点财经就上述问题对张锦荣进行了专访。
抢人大战的本质是抢人口红利
支点财经:您认为,抢人大战到底是在抢什么?
张锦荣:在我印象中,“抢人大战”是从武汉发端的,随后是西安、天津,后来,北京、上海都坐不住了,很快就拓展到全国。
城市间为什么会争抢人才?首先,“抢人大战”背后是对人力资本红利的争夺。在当前的中国经济周期,各个城市都越来越重视人的作用,现在大家都觉得城市要年轻化,更多是希望通过人才为城市带来人口红利,激发城市的活力与竞争力。
其次,这也反映了中国整体劳动力资源和技能资源不足,每个城市都迫切需要劳动力,需要优秀的技能型人才。
抢人大战传达出的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城市、行业、企业开始愈发重视人才的作用,这对于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是有利的。
支点财经:随着户籍制度改革的深化,在人才争夺战中,落户门槛的降低似乎已不再是最有效的手段了。这种情况下,武汉可采取怎样的对策,保证充足的人才供应,持续打造人才高地?
张锦荣:有很多手段可以运用。从政策层面来说,门槛还可以降低。这里我所指的不仅是落户门槛,而是一些隐形门槛、服务门槛。比如落户政策,在许多城市,人才本人的门槛是降低了,但其配偶、孩子的落户门槛依然较高;有的地方,政策制定得很好,但是政策的落实及服务却不能跟上。
我所接触的新一线城市中,有些城市的入籍入户服务做得非常好。随着户籍壁垒消失,在城市硬实力趋同的情况下,人才在流动过程中,会更愿意选择这些服务做得好的城市。
所以,降低门槛是指放低身段,把为人才的服务做得更加细致、更加人性化。
第二,建议打造整个城市的人才供应系统。武汉高校众多,人才资源丰富。可对人才进行分类,哪些是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哪些是技能型人才,并对接企业人才供应链。
第三,人才政策要有的放矢。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人才流动的规律。他们主要流向哪些地区,为什么要离开。根据研究结果,再制定精准的人才政策。
出奇招抢夺海外人才
支点财经:在去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您曾提出“不要只是盯着在国内抢,还要到国际上去抢人才”。请具体谈一下怎么抢国际人才?
张锦荣:海外留学生其实是一个储量非常大的人才资源宝库。有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约为60万人,回国率达到79%。留学生们往往接受过更多的跨文化训练,许多都有职业经历,这种人才对于有海外业务的企业来说是非常需要的。
还有一个很好的资源是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们。最新的数据显示, 2018年,有近50万外国留学人员来中国学习。他们的资源特征是可以带来人脉,对向海外招商引资大有裨益。
总的来说,不论是中国留学生,还是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对武汉进一步的海外招商引资,助力武汉城市品牌在海外的宣传,扩大国际影响力都有特殊的作用。
支点财经:在争抢国际人才上,武汉可以怎么做?
张锦荣:据我了解,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武汉做得还是比较好的,已经有针对海外人才的一些计划,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我建议,在为海外人才建立回归通道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了解武汉的变化,武汉的企业也要充分展示自己,通过共同的愿景、使命、核心价值观吸引这些人才。
对于在中国的外国留学生来说,只要是愿意留在中国,城市的地理位置其实不那么重要。他们只看哪个城市宜居、薪酬高,并欢迎他们留下来。
在这方面,上海已经走在了前面。以前,外国留学生如果想留在中国工作,必须先回国工作两年。现在,上海放开了这一限制,符合条件的外国留学生可以直接留下工作。
多策并举缓解结构性短缺
支点财经:在达沃斯论坛上,您还提到,在抢人大战中,人才短缺特别是结构性短缺凸显出来。造成人才短缺的原因有哪些?
张锦荣:两种原因值得关注。一种是摩擦性失业,通常指由于劳动力供需矛盾而引起的失业现象。
在劳动力流动中,一方面,企业急需劳动力,另一方面,又有许多劳动力暂时找不到工作。这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因为没有很好的人才服务机制和机构。
还有一种是结构性失业,这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凸显。
许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这不仅与产业结构调整有关,还与高等教育结构有关。比如,武汉有百万大学生,但有许多大学生在毕业时才发现,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构暂时和企业的知识系统对不上,因此而失业了。
支点财经: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可以改善吗?
张锦荣:一定程度上,这两种矛盾在各大城市都普遍存在。
其中,摩擦性失业更为突出。但是,这种主要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失业,可以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等得到缓解。例如,一些城市吸引大型的、国际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进入,通过猎头、培训、招聘,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性。
改善结构性失业就需要多策并举。我认为,可以通过壮大社会人才服务机构,提升社会就业培训水准,同时改变企业用人观念、用人机制来改善。
第一,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人才服务产业是非常重要的,它对其它的产业可以起到引领支持作用。 这就需要扩大社会人才服务产业,比如充分发挥纳杰人才这样的人力资源机构的作用。
第二,当现有的高等教育结构逐渐改善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培训机构的作用。通过职业培训,让大学生这样优质的、技能却不对称的劳动者,能够快速跟企业需求对接起来。
第三,还得让企业做出改变。有些大学生可能暂时与企业需求不对称,但可以通过企业培训改善。例如管培生制度,既解决了毕业季的就业压力,又解决了企业如何把优质劳动者变成成熟劳动者的问题。
但是,有的企业会考虑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认为大学毕业生刚进入企业能创造的直接效益低,用工成本的性价比低。
一方面,这需要企业转变意识。另一方面,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在首年对企业管培生进行社保补贴,减轻企业的负担。实际中,已经有企业在这样做了。从执行的效果来看,已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结构性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