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陈金涛 何相军 马颖颖)一江清水北送,书声琅琅相伴。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丹江口市,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如今,教育优质均衡的阳光正普照库区每个角落,照亮着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
党政引领:筑牢教育优先发展根基
丹江口市委、市政府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纳入全市重点民生工程,建立起强有力的推进机制。通过出台专项攻坚方案,严格落实统一城乡建设标准、统一城乡建设标准、统一经费保障机制、统一装备配置标准“四个统一”政策,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
持续加大投入,用于新建、改扩建城乡学校。创新的"编制池"管理有效破解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科的师资困境。通过组建多个教联体、协作区和教育集团,优质教育资源如活水般在城乡间畅流,实现了教师统筹交流、课程共建共享。
名师引领,激活师资队伍发展动能
深入实施“名师领航、骨干带动、新秀成长”三大计划,通过组建各级名师工作室培育大批骨干教师。借助“海淀——丹江口”对口协作机制,与北京名校结对,大规模选派教师跟岗学习,邀请专家讲学,为教师专业成长打开了广阔天地。
完善的教师交流激励机制,让优秀教师愿意流向农村学校。针对体音美等薄弱学科,创新实施专项招聘和走教制度,通过“专递课堂”将优质艺术课程实时输送到农村教学点,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受优质美育资源。
特色引领,提升教育内涵发展质量
“固本铸魂”德育品牌深入人心,富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体系日渐完善。作为湖北省首批“体教融合”示范县,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提升。美育和劳动教育精彩纷呈,打造出一批特色项目和实践基地。
各学校立足地域文化,培育出“茶文化”、“红色传承文化”、“葫芦文化”等16个品牌项目,“一校一品”的生动局面已然形成。丹江口市石鼓镇小学“乡村温馨校园”建设经验获教育部推介,“校校有特色、生生有发展”的育人格局基本建立。
改革引领,创新机制破解难题
面对发展瓶颈,丹江口市以改革破局。创新构建“基本线、发展线、警戒线”三线并行的学校内涵发展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将评价结果与经费、绩效等挂钩,引导学校从“达标”走向“优质”。
招生制度改革坚守公平底线,严格执行免试就近入学,搭建阳光招生平台,实现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对残疾儿童少年构建“特校就读+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立体保障网络,践行“一个都不能少”的教育承诺。
数智引领,以信息化加速教育现代化
建成“1+N”网教中心,利用5G网络让专递课堂突破时空限制,每年开课超2000节,有效解决了农村小规模学校体音美专业课程师资不足、课程开设困难的痛点。教育城域网实现“万兆到学校、千兆到桌面”的高速互联。多媒体教室、录播室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全域覆盖。
通过集成视频巡课、安防监控、智慧食堂以及各项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对学校运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科学决策,推动教育治理从“经验型”向“数据型”转变。
关爱引领,以人文情怀守护公平底线
随迁子女享受“零门槛”就近入学政策,全部安置在公办学校就读。为留守儿童建立“一人一档”,配备爱心妈妈、代理家长等帮扶团队,实现“学业有辅导、生活有照料、心理有疏导”的全方位关怀。
校园安全构建起全覆盖、全时段的防护体系,多部门联动机制为师生筑牢安全屏障。此外,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的完善,培育专业讲师团,开发社会实践课程,共建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政府主导、学校主体、社会参与”的良好育人格局。丹江口市获评“湖北省家校社协同育人示范县”。
以“六个引领”为路径,丹江口市成功构建起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全链条保障体系。展望未来,丹江口市将继续聚焦缩小校际差异、优化教师结构、提升质量内涵,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推进全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新时代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独具特色的“丹江口经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