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牛粪金的故事是众所周知的,而石牛道又名金牛道便由此得名。据考证,最早记载这个故事和提出石牛道之名的,是相传为西汉扬雄所撰之《蜀王本纪》。其大致内容是,战国中期,蜀王不向秦国表示臣服,秦也没有找到道路进入蜀国。有一次,蜀王带领万余人到褒谷中狩猎,竟与秦惠王不期而遇。秦惠王赠给蜀王一筐黄金,蜀王也以礼物回报,这些礼物后来全部化成了泥土。秦惠王勃然大怒,秦国的大臣却跪拜称贺说:这是吉祥之兆,泥土代表国土,预示着秦国将要吞并蜀国,扩大领土了。听了这话,秦王转怒为喜,产生了消灭蜀国的打算,随后巧施一计,在秦、蜀二王相会的地方雕塑了五头石牛,又在石牛的尾巴后面放置了一些黄金,扬言牛能粪金,还派百余人养护。蜀人见到后.真的以为石牛能够拉出金子,就报告给蜀王,蜀王信以为然,请求秦国将石牛送给蜀国。秦惠王答应了,蜀王就派五丁力士率领千余人迎接石牛。五丁力士拖牛成道,将石牛运到了成都,秦蜀间的道路因此得以畅通。不久以后,秦惠王就派丞相张仪等从石牛道进兵,灭掉了蜀国。直到现在,陕西省宁强县境内还有金牛镇、金牛峡和五丁关等地名。五丁力士拖牛成道的故事,似乎反映了蜀道南段首次大规模整治是在战国中期,公元前316年左右。而这条道路被发现和使用的时间,自然还要早得多。传说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时,就有巴蜀之师参战。近年在周原发现的甲骨文中,又有“周王伐蜀”的记载。传世的文献中,主要记载川、滇、黔等地历史、地理的《华阳国志·蜀志》也说,蜀国的望帝杜宇“以褒斜为前门”,从帝更曾“攻秦至雍”。雍是春秋战国前期秦国的都城,即今陕西凤翔县。这些历史事实,都说明关中与蜀地之间交通频繁,包括金牛道在内的蜀道,在战国以前已被广泛利用了。
据文献记载,元明清以来的金牛道又称蜀栈或南栈道,专指从汉中通往成都的道路。其具体行程,是从汉中向西,过褒水,经勉县进入山区,西经沮口、青阳镇、大安镇、金牛镇,折南入五丁峡.过五丁关、滴水铺至宁强县。再由宁强县转西南,经牢固关、黄坝驿、七盘关,进入四川省广元县的神宣驿,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筹划北伐的筹笔驿故迹就在附近。自此上朝天岭,折南沿嘉陵江东岸峭壁过大小漫天、龙洞阁、千佛崖至广元县,即古代的利州,或称小益。由广元再南折向西南,渡嘉陵江的桔柏渡至昭化,然后上剑门山,人剑门关至剑阁县,这就是剑阁道,为石牛道上又一著名的险峻之地。由剑门至梓潼100公里间,坡路起伏,松柏夹道,浓阴蔽天,名为翠云廊,为蜀道上一处奇境。这段路上的上亭驿,又名郎驿,相传是唐明皇听到铃声而怀念杨贵妃的地方,唐人咏诗甚多。再西南即至绵阳市,古为雒县、绵州。此后虽有鹿头关、白马关号称险要,但与剑门关、五丁关相去甚远。过此二关后,则一望平原,坦途约150公里直达成都。取石牛道从汉中至成都,共约600余公里。蜀道南段只此一线为正途、大路,是历代联系成都与汉中、关中间最重要的交通动脉,现在的川陕公路,基本上即由此线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