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 创新载体
扎实推进农村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中共远安县委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重大部署。远安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结合山区实际,针对群众需求,统筹谋划,整合资源,创新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中央媒体多次推介远安做法。
一、“力量下沉”,凝聚服务能量
习总书记要求各级要重视、关心和支持基层,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双有”既指明了基层党建工作努力方向,也点出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软肋。针对城乡公共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农村党员干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信心不强、力量不足等实际问题,县委明确提出工作重心下移,增强农村工作力量,为服务农村发展、服务农民群众注入核心动能。
1、选派“第一书记”一线助力。县委统筹全局,从县级领导、乡镇和县直单位“一把手”中,选派117人到全县各村(居)担任“第一书记”。“第一书记”领村挂点以来,帮助基层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为群众办实事1000多件,以结队帮扶形式培养基层带头人苗子253名,带动8160万元资金下沉到村居。县乡“大干部”直接下村抓服务,带动了基层干部,感染了党员群众,激活了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一池春水。这一做法已在宜昌推广,并在全省交流经验,中央电视台作了报道。
2、安排乡镇干部挂点驻村。针对一些干部身在基层但服务群众不够、岗在一线但深入村(居)不多的实际情况,县委认真落实乡镇干部“岗位在村(居)、重在服务、责在连心”的服务要求,对每个村(居)安排1至2名乡镇干部驻点,变过去通过电话、网络遥控指导村干部为现场指导工作,变间接联系群众为面对面解决问题。
3、选优激活村居干部队伍。村(居)干部是直接联系群众、做好群众工作的骨干力量。县委高度重视选优配强村(居)班子,通过集中培训提升村(居)干部服务能力。着眼于农村长远发展,实施“后备干部培养计划”,今年上半年,经过民主、严格的组织程序,从全县农村优秀青年中推荐和储备后备干部253名,通过集中培训、师徒结对、上派锻炼后,明确“准实职岗位、等副职待遇”,目前已有56人正式上岗,吸引了大批农村优秀青年留在家乡、服务乡亲。在全省率先探索遴选录用优秀村干部进入乡镇事业单位,首批14名干部已经实现了身份转变,激发了村(居)干部干事热情。
4、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党员是联系服务群众的主体。针对农村部分无职党员带头、带领群众作用发挥不够的实际,开展“五星级”党员争创评比活动,对具备服务能力的党员设岗定责,人人领岗抓服务,在全县5000名农村党员中形成了承诺服务、办事惠民的良好氛围。花林寺镇龙凤村无职党员黄祥东带头开发200亩高山延季蔬菜,年销售收入过20万元;他履行承诺,牵头成立“龙凤高山蔬菜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民社员102人,合作经营蔬菜1600亩,成了党员“双带”明星。
二、“四个建设”,提升服务质效
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群众需求千差万别。县委在研究部署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时,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从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迫切的愿望出发,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实力远安、生态远安、幸福远安”发展战略,大力建设“富裕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幸福乡村”,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和服务载体,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全面、更均衡、更优质的服务。
1、建富裕乡村,帮群众致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是县委和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首要任务。针对农村人才资源匮乏、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民群众增收缓慢等问题,县委在总结基层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县大力推广村级组织聘请“经济顾问”的做法。目前,全县117个村居均聘请了本县企业家、曾在远安工作过的企业家、老领导或者其他成功人士,担任本村“经济顾问”,帮助村级组织出思路、找门路,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今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将迈过万元大关。
2、建美丽乡村,助群众安居。针对农村规划意识、环保意识较差,“乱搭乱建、乱丢乱倒”、“有新村无新貌”等问题,县委、县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宜居安居方面的诉求,启动 “全域景区化建设”,争取三年内建成农村新社区100个、全面完成土坯房消危改造,基本实现全域不见白色垃圾的目标。目前已建成新社区20个、完成土坯房消危改造8000余户,并在沿街沿路筑栅栏、房前屋后建景观,引导农民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特色经济。同时,结合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洁万家”活动,建立了农村废弃物处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长效机制。
3、建和谐乡村,保群众平安。根据农村社会特点和治安形势,按地域关系、经济关系、邻里关系等,将全县117个村(居)划分为1481个治调小组。从村民小组长、农村党员、退职村干部、复员军人、村后备干部中推选产生1481个“治调中心户”,发挥情报信息员、纠纷调解员、法制宣传员、治安防范员、交通协管员的作用,协助基层党组织调解纠纷、化解矛盾,调解成功率达到95%以上。同时积极探索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六好六无”村居创建模式。2012年,远安县群众安全感、治安满意度在全省分别排名第九和第三。
4、建幸福乡村,为群众解难。把农村弱势群体作为服务重点,救急扶弱,让他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为推进城乡居民同步小康,启动“一起奔小康扶贫公益行动”,搭建“阳光超市”关爱平台,为全县近5000户困难家庭提供必备生活用品。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上的问题,推行以农村和学校党组织为主体,以机关、“两新”等其它党组织为辅的“2+X”关爱模式,整合群团组织、大学生村官、社会爱心人士等资源,引导1600多名志愿者为全县1000多名留守儿童提供志愿服务。这一做法入选第二届全国基层党建创新最佳案例,中央电视台作了报道。
三、加大投入,强化服务保障
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必须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县委从规范政策、创新机制入手,设立“硬指标”,划定“硬杠杠”,引导执政资源向基层一线倾斜,建立持续深化服务的保障机制。
1、建好服务阵地。县政府连续3年将村和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建设纳入每年的十件实事之一,先后投入5150万元,用于新建或改扩建。分别在7个乡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在102个村建立为民服务代办点,在村民小组设立为民服务联络员,构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推动便民服务直通到户,服务到人,“群众动嘴、干部跑腿”。同时以农村远程教育站点为依托,建成覆盖农村的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手机短信平台,为农民群众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
2、完善保障机制。县委、县政府关心基层干部,千方百计提高村(居)干部待遇。近两年,筹集经费化解了过去欠下的村组干部报酬近400万元,对村干部工资进行适当调整,年平均报酬达1.8万元,同时建立了村干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同步配套村干部养老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退职干部补贴三项政策,调动了村干部积极性。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基层组织正常运转,今年平均每村达到8.9万元,在去年基础上调增35%;此外,从村级集体经营性纯收入中列支服务经费460余万元,保证基层党组织开门办事心有底,服务群众心不慌。
3、创新考评机制。在全县开展“五星级”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创建和考评工作,以群众评议为主,对基层党组织的服务体系、服务队伍、服务机制、服务绩效、服务保障,进行百分制综合考评。考评结果通报到村,并关联反馈到“第一书记”、联村干部、帮联单位,纳入其年度考核内容。对考评中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追溯到相关当事人、相关单位。通过争创“五星”、综合考评,既调动了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创造性,又促进了党政机关重心下移、资源下沉,进一步增强了建设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合力。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