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实践为方向 以现实为根基
湖北日报讯 本报评论员 李琼
近日,我省首批荆楚社科名家、武汉大学资深教授陶德麟先生撰文,倡导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陶先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强调和倡导,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学术大家的深度思考和学术自觉。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提出由来已久,在今天,这样的话题不仅没有过时,反而深度触及了当前理论界重大的现实问题。我们期待对这一话题的思考和讨论能够广泛、深入、持久地铺展开来,成为理论界共同的思考,共同的行动。
倡导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从根本上讲是学风问题。学风是作风的重要体现,无论社会发展的阶段如何,理论为谁立论、为谁著说、为谁服务,都是关乎理论界繁荣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无论理论工作者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学风是否端正,不仅决定理论研究本身的价值,也决定整个理论界能不能传播社会核心价值,引领社会发展方向。
理论工作者的命运从来都是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这个联结点,就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它要求学术研究、理论阐释根植于社会发展的现实情境,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勇气去发现现实问题,研究现实问题,回答现实问题,在解决现实问题中释放巨大力量、升华价值意蕴。
实践是理论创新的决定性条件。考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史,它的每一步,都紧随社会实践的进展,都伴随着大量的对新情况的研究,并在解决新问题中逐步实现创新。当前,发展的转型亟须思想解放开路,改革步入“深水区”也亟须以理论创新把准脉象、找准症结、开出良方、诊除顽疾。站在时代提出的问题之上聚焦热点难点,破除思想障碍,破解发展难题,更是理论界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
就理论界自身而言,没有立足于现实,投身于实践的理论自觉,没有对发展进步的深入观察,对民众诉求的深刻体验,脱离国情、脱离实际、脱离群众、脱离理性,理论本身也会失去生长点和生命力,成为人云亦云的洋八股、脱离实际的假大空,沦入自拉自唱、摇摇欲坠的境地。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既是对理论研究方向和内容的要求,也是学术态度和治学精神的要求。它要求理论工作者去掉浮躁、去掉空谈,去掉虚妄、去掉盲从,既不局限于书斋中闭门造车,也不罔顾现实只从外来理论中寻章摘句,既不以空谈妄言哗众取宠,也不以学术为手段追名逐利。改革和发展提出的问题越是复杂,世界范围内的思想交锋越是激烈,就越是要求理论工作者坚守方向,秉持理性,时刻保持清醒、冷静,永远置身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之下,不偏废,不移易。
我们相信,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思考和讨论,理论界当更加明晰自身研究的根基和方向,更加坚定自身的角色和责任,让“立足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和自觉,让清新务实的学风成蔚然之势。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9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