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频道 > 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更多

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新闻发布稿

发布时间: 2013-08-29 20:37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

  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新闻发布稿

  (市科技局,2013年8月28日)

  根据市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8月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中心的意见》(武发[2012]7号),明确提出将武汉建成高新技术创造中心、新兴产业生成中心、科技改革示范中心、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文化培育中心。党的十八大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为进一步强化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市政府于今年正式印发《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2016)》,其核心内容是实施“十大工程”,即创新主体培育工程、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创新示范引领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创新基地建设工程、重点产业提升工程、成果转化促进工程、知识产权培育工程、科技金融创新工程、体制机制创新工程。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凸显

  一是实施“创新主体培育工程”,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目前我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819家,各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436家,已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全市形成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8家、过10亿元以上的企业57家;由龙头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及其他组织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32个;全面落实技术交易、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科技税收优惠政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中心;2012 年,全社会R&D投入费用为212.9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了2.66%。

  《提升计划》中明确,到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2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汉建立研发中心超过40个;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突破2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突破300家。

  二是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大力引进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通过实施“黄鹤英才计划”、“3551光谷人才计划”、“晨光和科技创新团队计划”, 集聚一批在光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清洁技术等重点领域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截至2012年底,武汉地区入选中央“千人计划”170人,在中部省市中居于领先地位;入选湖北省“百人计划”172人。作为人才大市,武汉地区人才总量已达186.6万人。

  《提升计划》中明确,到2016年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创新团队核心成员或领军人才突破200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国家“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的高层次人才突破300名。

  三是实施“知识产权培育工程”,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对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实施奖励政策。2012年,全市共备案企业标准927项,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8%以上。我市在钢铁、光纤、水泥、电力电器、电线电缆等行业的重点产品采标率达到80%以上。华中数控、华工激光和长飞光纤等高新技术企业主持制定、修订国家标准15项、行业标准60余项。我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已经达到9.8件。

  《提升计划》中明确,到2016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5件,国家发明专利授权量超过4000件,年均增长10%;中国驰名商标、省著名商标和市著名商标分别达到80件、500件和800件。

  二、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一是实施“重点产业提升工程”,以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政策促进战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编制《武汉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了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特色产业集群化三大行动。2012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4556亿元,同比增长32.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1353.40亿元,同比增长26%。今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2450亿元,同比增长21.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735亿元,同比增长21.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为16.66%。为进一步强化产业链集成创新,我局发布并实施了《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链技术创新规划实施方案》,对激光、光通信、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智能装备制造、数字内容服务等15条产业链的重点支持方向进行了细化,明确了工作重点。最近按照市委常委会的要求,我们规划了激光、生物、高端装备制造、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服务为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

  二是实施“创新示范引领工程”,打造一批国家创新中心标志性、示范性工程。大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在园区基地建设、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股权激励、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等领域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围绕“黄金十条”和“武汉九条”,在汉高校、科研院所出台了促进成果就地转化的配套措施。积极打造光谷“资本特区”, 2012年东湖高新区获批“新三板”扩容首批试点。

  以国家新能源汽车“十城千辆”试点城市为契机,投入经费4.3亿元,支持研发、示范运营、产业化三位一体的电动汽车产业链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示范应用工程试点城市建设,已初步形成了LED产业集群和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加快推进我市智慧城市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2012年7月,编制完成武汉智慧城市总体规划与设计方案,确定了智慧社会管理、智慧市政设施、智慧社区等15个重点应用领域。同时,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应用示范,组织开展了智慧旅游、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社区等一批涉及民生的示范项目建设;编制了《武汉市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启动实施了以多语言云翻译等为代表的“十大示范工程”及相关示范项目。

  三是实施“创新基地建设工程”,突出“科技武汉、国家中心”理念,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中心建设。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了以“中国光谷、武汉未来科技城、中华科技产业园、国际制造业资源配置中心、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为标志的一批国家产业化基地,重点打造以光谷为核心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化基地,在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和集聚效应等方面有较大突破。在其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领域,集中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支持东湖开发区加快推进光谷生物城、地球空间信息产业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

  《提升计划》中明确,到2016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值突破13000亿元,产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和高技术服务业均突破2000亿元;生物技术与新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和现代农业总产值均突破600亿元。

  三、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

  一是实施“成果转化促进工程”,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政策意见》(武政〔2012〕95号),每年安排1亿元支持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2012年以来,围绕我市优势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支持了一批具有战略性、前瞻性、产业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并有望形成具有较大产业规模和较强竞争力的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共投入科技研发经费10300万元,支持了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的78个重大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自主创新成果,2012 年度武汉地区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达到30 项;强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建设,全市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38家,2012年全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10034项、成交额169.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6.95%、57.84%,增幅为十年之最。

  二是实施“创新平台建设工程”,大力支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国家和地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公共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积极探索工业技术研究院、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及运行机制创新;新组建企业化运作的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等七个依托高校的新型研究机构,服务支撑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引进辉瑞、霍尼韦尔、西门子、华为、中兴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汉组建研发机构。出台《武汉地区重点实验室向企业及社会开放补贴奖励办法》,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引导武汉地区高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向我市中小科技型企业和社会开放。目前,我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化工、机械制造、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民生科技等产业领域已经建立了83个一流的研发机构,其中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达25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1个。

  《提升计划》中明确,到2016年全市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突破30个,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达到25个和30个;院士工作站达到20个;到2016年建成覆盖光电子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八大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50个。同时按照《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要求,我们将组织实施100项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100家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

  四、体制机制创新日益完善

  一是实施“科技金融创新工程”, 深入推进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工作。发布实施了《关于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综合性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实施意见》和《关于推动科技金融市区联动促进科技型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促进科技金融结合的相关政策,创新市区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方式,综合运用引导基金、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产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和社会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全市财政投入的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达5.65亿元,参与组建的创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41.88 亿元。2012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科技贷款余额659亿元,支持科技型企业1623家。科技型企业融资类风险准备基金达1.5亿元,银行授信总额超3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贷款贴息累计2990万元,为92家企业提供了123亿元保额的科技保险,补贴保费400万元。2013年成功设立我市首支首期规模1亿元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基金,重点为初创期、孵化器在孵科技型企业提供股权投资等金融服务。

  《提升计划》中明确,到2016年全市科技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将由2012年的3亿元增加到20亿元,引导各类科技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400亿元;新增银行贷款600亿元。

  二是实施“体制机制创新工程”,颁布实施了《武汉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从科技创新引导、人才、服务、保障和法律责任等五个方面具体规定了全市促进科技创新有关工作,规定了“宽容失败”的免责条件以突出对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和保护;全面落实“孵化器十条新政”,实施“千万平方米孵化器建设工程”,超常规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全市现有科技企业孵化器139家,孵化总面积已达559.32万平方米,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青桐”计划鼓励大学生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的意见》,引导大学生在汉创业,打造大学生成就创业梦想的首选基地;积极推进科技计划体系改革、科技计划投入方式创新和科技计划管理流程的优化,将科技计划种类减少了50%以上,使财政科技投入更加集中高效;全面实施科技计划项目信息化管理,实现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管理,方便研发人员和申报单位、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体现公正公平。

  《提升计划》中明确,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超过150家,全市孵化场地面积突破1000万平方米,入驻创业企业突破10000家。

(本文来源:荆楚网 编辑:李克伟)
关键词:自主创新

湖北焦点

国内要闻

娱乐推荐

荆楚网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027-88567716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027-88567711
③ 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荆楚网"稿源的名义转载发布非荆楚网原创的新闻信息的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④ 在本网BBS上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应当理性、文明,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