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e directive]
更多

王立军被曝13年前曾称要去美领事馆申请避难

发布时间: 2012-12-14 20:14   来源: 中国网   进入电子报

  完美主义者

  王立军无疑具有完美主义者心态。一位与王立军相识10余年的当地记者分析说,当王立军责骂别人时,他的心理活动是:这件事我能做好,你也应该能做好。

  在一次重庆警局的内部会议上,这种说法得到了印证。王立军在会上号召大家要多学习,多读书。一半是为了鼓励,一半是为了形成反差,他说:“我看过的书可以把你们火化。”

  最受称赞的是他的口才。他属于媒体记者最喜欢的采访类型。电视采访,只要把摄像机开着就行了,事后也不用剪片;文字采访,只要说个大概,他便能自己即兴完成所有内容,连记者没有想到的,他都替记者想到了。

  在当下领导人讲话多数靠念稿的环境里,王立军是少有的能脱稿公开演讲的干部之一。在重庆律师周立太印象中,王立军讲起话来四平八稳,颇有学者风范,时常引经据典,从国内公安发展谈到国外治警现状,全部脱稿,一讲就是一两个小时。

  王立军的书法颇有功力,他也乐于展示。他母亲在阿尔山的墓碑就是他亲手写的;在锦州市任职时,公安局大楼里到处挂着他的字迹;他所任职过的各个公安局的新年贺卡,几乎全有他的墨宝;一张流传甚广的王立军早年照片上,他胸前挂满奖章,身后便是一幅他的书法作品,内容是否为王亲自撰写众说纷纭,但多人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字确为亲笔,开篇即是:文官不爱钱,武将不怕死,何愁天下不太平?先忧华夏,后乐其中……

  没人否定,王立军是个聪明人。参加工作时,他仅是一名初中毕业生,而后来,他是国际刑鉴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博士,并在9家国内外专业机构任职。在重庆,他递出的名片上,唯一没有的,是他的公职头衔。

  不知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还是为了弥补自己没有受过正规教育的缺憾,王立军很看重自己的学者身份,并多次到高校作学术报告。

  2月15日,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一名研究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王立军曾到学校作过学术报告,内容并无新意,基本都忘了,但王的气场很足,报告厅爆满。就在那次讲座后,王立军接受了西南政法大学的聘书,成为该校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中,法学院刑法学专业的指导教师一栏中确有王立军的名字,但该院一位老师证实,从没给王立军安排过学生,“他太忙了,没有时间”。

  王立军有特立独行的倾向,他也将这种倾向带到了所任的公安局内。在铁岭,他就把自己的毛笔字印到了警车上:中国刑事警察。

  从铁岭开始,他一直着手设计当地警察的警服;调至锦州后,除去上述改进,他还执意将警察局更名为“警署”。

  按照《人民警察法》,擅自更改警服、警徽和警车,均属违规,但十余年间,没有任何人表示过反对,这些反而作为王立军有创新精神和艺术细胞的谈资被津津乐道。在调至重庆后,这些“创新”习惯也自然而然地被带到了重庆。

  重庆的交巡警标志,是王立军亲自参与设计的,这个标志被要求放在警服右上臂,由国旗、警徽、凤凰、国际刑警组织徽章等多种图案组合。重庆的交巡警警车也与众不同,光车贴多达十几处,在许多人看起来,更像专业赛车。

  颇受外界称道的重庆警务沙龙,在锦州市公安局便已出现,只不过,锦州的警察沙龙规模较小,而重庆的警察沙龙,有8个开放式图书馆,藏书达33万册;锦州的警察沙龙里,悬挂的是历任公安局长的照片,而重庆的警察沙龙,张贴的则是西方多个国家警察之父的头像和简介。

  但一位参观过警察沙龙的资深媒体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令他不解的是,这些图片中还包括美国中央情报局、前苏联克格勃、英国军情6处等世界上各知名情报机构创建元老的画像。“警务属于国内公共事务,情报则是对外的,把警务和搞情报间谍的人放在一起,这是在传达什么信息?”

  在一定程度上,王立军的风格和声势在10余年中不断地自我强化,以至于当他走得足够远、引起注意时,已不知该从何时开始纠正。

  这成就了他的自信,亦成就了他的自负。

(本文来源:中国网 编辑:伍佳佳)
关键词:王立军;美领事馆;王立军申请避难;13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