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军现象
王力成,一位年逾七旬的律师,将王立军的成功之路归结为“王立军现象”。在他看来,王立军最后发展到出走领事馆一幕,是整个社会的悲哀——一个组织、一个社会、一个系统总是需要出现一个英雄,于是,没有英雄的时候,便托出一个英雄,最终,英雄无法控制自己。
“他原来就是个普通人,就是做了一个警察应该干的事。”王力成说道。
据这位在辽宁省法律界颇有声望的老人了解,王立军从来没说过,黑社会出500万买他的人头;也从没有说过:我和我的战友将800名犯罪分子送了上刑场;他本人从没正面承认过,在对文强执行死刑前,他去“会见”了五十分钟;也没有任何一任市委书记表示过,王立军是我们的镇市之宝……
“你们可以算一笔账,”王力成说,“王立军在辽宁打黑的主要成绩是‘自己同他的战友将800多名犯罪分子押上了刑场',你相信吗?铁岭市的总人口一共300万,王立军在铁岭任局长不到三年,就是从他任刑警队长那天算起也不过四年时间,也就是说他几乎每天都要杀人,不恐怖吗?”
事实上,2011年两会期间,王立军本人曾表示过相同的看法。他说:“一个社会如果产生英雄,实际上是这个社会有病,这是社会的悲哀。”
然而,从另一个角度讲,王立军和媒体、体制之间,早已形成了某种“同谋”。
成了英雄的王立军,渐渐开始习惯出现在媒体面前。一位铁岭市退休警官回忆起王立军的第一句话便是:“爱得瑟,什么时候都爱带着人举着摄像机拍他。”
1995年,在辽宁受铁岭市管辖的开原市发生了一场盗抢机动车案件。三名来自哈尔滨的犯罪分子抢车后被开原市警方堵截,落荒而逃到清河区三台子村的庄稼地,开原市警方向铁岭市公安局报告此案。
然而,当开原市警方抓获犯罪嫌疑人时,王立军突然带着摄像队伍赶到现场,并让开原办案民警离开,自己一把抓过罪犯,踩到地上,一手举起冲锋枪,让摄像机拍摄。
1997年10月,开原市警方获得线索,3年前在辽阳市发生的袭警抢枪案的犯罪嫌疑人曹某躲在开原市,并找到了落脚点。当开原警方准备抓捕时,王立军指示,等他率人从铁岭赶到再实施抓捕,因为等待局长,耽误了时机,曹某逃脱。
开原警方再一次摸准了曹某的落脚点准备行动时,王立军又带领数十名干警和两部摄像机赶到,进行“战略部署”,安排几位领导围着他,并在摄像机前开始讲话。曹某提出要一把手枪,王立军答应了,安排了一把取下撞针的五四式手枪。在场的几位市区局长都很惊讶,但谁都没敢吱声,只有王立军的一名手下低声建议说:“给枪啊,立军,这合适吗?”王立军喊道:“咋不合适,你别吱声。”
当晚,王立军带着所有人从曹某窝藏的村口开始包抄,距离窝藏地还有20多米时,王立军指示摄像机开始录像,他冲天鸣枪,曹某听到枪声后携枪潜逃,只留下屋内包庇曹某的一家三口。王立军和几名手下痛打了夫妇俩后,搜遍了整个屋也没找到人。
夜里,开原市警方调动警力,分析曹某去向,并在第二天早上将其捉捕。报告铁岭后,大队人马又过来了,摄像机拍了一路王立军抓捕逃犯的过程。
多名与王立军共事过的公安人员向《中国新闻周刊》证实,几乎每个案件,王立军都会在最后关头到场,让摄像机拍下来。
在以王立军为原型的《东北虎传奇》里,作家陈晓东这样写道:“沙漠风暴”车紧随其后也开进了院内。王立军猛地推开车门,他一个箭步跃到夏利 车前,挥起右手就是重重一拳,只听见哗啦一声,车窗玻璃被砸得粉碎。他左手举着的微型冲锋枪又是“哒哒哒”一梭子,一切都在瞬间发生了,仿佛神兵天降,夏利车内5个人惊得目瞪口呆。
军警作家周力军的文章里,也有同样的描述,但周力军接着写道:“抓几个走私犯不一定需要举着冲锋枪打一梭子子弹这么大的阵势,但是以王立军的性格,他是爱破大案的,越是大案他会越兴奋。”
这个习惯延续到重庆,有所收敛,亦有所变质。据了解,在重庆出席警方活动,王立军不允许媒体随便拍照,只使用其专用的摄影师和摄像师,这些人从市公安局各单位宣传部门的精锐中抽调组成,因身着统一的蓝色外套,被坊间称为“蓝精灵”。
这位喜欢作秀的公安局长很在乎网络对他的评价,但对于网上关于他妻女被黑社会残杀剥皮的传言从不澄清,这种网帖应该更能体现他的英勇和视死如归。事实上,王的女儿曾是重庆两江新区公安分局的民警,后调至北京,妻子则在重庆工作。
王立军还有一个习惯,凡是开会谈话,都有专人作记录,这个速记团体中最厉害的一个是全国警察系统速记冠军。这些讲话和文章一起,汇集为一本书,名叫《视觉》,据看过的人说,大小装帧很像《辞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