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为新中国新的历史主题。执掌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了从闹革命到搞建设的任务转换,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型。建国初期,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为了实现民族富强,中共中央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战略目标,优先发展重工业,搭建工业骨架,建立健全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湖北因其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成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施国家工业化战略的重要基地。中共的战略布局推动了湖北的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
湖北重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建国初期的重工业重建(1949-1957)
由于长期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侵略和压迫,加之政局动荡,战乱频繁,湖北工业在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步履维艰,徘徊不前。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掠夺和肆意摧残,随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和溃逃前的大肆破坏,到解放之际,湖北工业已是奄奄一息:轻重工业发展极不平衡,重工业比重过低,轻重工业内部发展畸形,工业门类残缺不全,工业布局不合理。
针对这种状况,1949年5月,湖北省人民政权刚刚建立,就将恢复和发展湖北国民经济尤其是湖北工业提到议事日程。湖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始了三年经济恢复工作,采取了没收官僚资本、打击投机资本、遏制通货膨胀、平抑物价、企业进行民主改革等措施。经过三年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湖北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在全国实现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迅速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以后,编制了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一五”计划的重要指导思想,是在合理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加强原有老工业基地建设的同时,大力进行华中、华北、西北等新工业区的建设,着力改变旧中国原有工业畸形分布的状况。按照这个指导思想,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根据交通便利、生产地接近原材料产地等条件进行生产力布局的原则,充分利用长江两岸铁矿铜矿的资源优势、江汉平原的农业优势、长江航运和京汉粤汉铁路运输的交通优势,设想把武汉建设成以冶金、机械、纺织工业为主的南方工业基地,实现以“钢铁要过江”为标志的全国重工业布局上的转移。所以,国家在“一五”期间将大批重点项目建在湖北。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中,在湖北的有武汉钢铁公司、武汉重型机床厂和青山热电厂,此外,国家还在湖北省布点新建或扩建了武汉锅炉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武昌造船厂、大冶钢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冶炼厂和部分矿山工程的建设等项目。“一五”计划期间,国家在湖北工业建设的投资总额为78540万元。其中重工业投资67626万元,占国家在湖北全部工业投资的86.1%,平均每年投资13525万元,规模空前。
“一五”的工业重点项目的建成投产结束了中国几十年来工业发展停滞不前的历史,也使湖北工业的落后面貌大为改观,工业结构的社会性质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成为我国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的重点基地之一,为湖北工业乃至全国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一是工业总产值由1949年的4.79亿元上升到1957年的25.46亿元,增长了4.12倍。二是轻、重工业产值结构发生了变化,1949年轻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3%,到1957年降到65.2%,而重工业产值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17%上升到1957年的34.8%。三是重工业内部也发生了结构性变化,1949年制造业占重工业的80.5%,而采掘工业、原料工业分别只占5.2%和14.3%,到1957年,制造工业占重工业的比重下降到41.2%,而采掘工业、原料工业的比重则分别上升10.9%和47.9%,使重工业内部结构日趋合理。
“大跃进”与调整中的湖北重工业(1958-1965)
从1958年“大跃进”开始到1965年经济调整结束,是湖北工业发展历史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湖北工业一方面进行了最激烈的规模扩张,另一方面又进行了最艰难的经济调整。工业领域的“大跃进”运动,本意是要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但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倾错误,实际执行中提出了脱离实际的高指标,导致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恶性膨胀,给国民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随着这些失误所带来弊端的日益暴露,湖北和全国其他省份一样,在60年代前半期对国民经济进行了长达5年的调整。
这一时期,湖北工业基本建设投资有较大增长,其中地方投资增长迅速。1957年,湖北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为3.88亿元,主要是中央投资,地方投资只有5200万元。1958年,湖北的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猛增到7.94亿元,比1957年增长1倍多,其中地方投资猛增到3.7亿元,比上年增长6倍多。1959年和1960年分别投资9.71亿元和8.16亿元,其中地方投资分别为4亿元和3.8亿元。三年大跃进期间,湖北工业基本建设累计投资25.8亿元,比“一五”时期累计投资的9.97亿元增加15.83亿元,增长近1.6倍。其中,地方投资累计达到11.52亿元,比“一五”时期地方累计投资的1.6亿元增加9.92亿。由于工业建设规模过大,人力、物力、财力难于承受,不少工程被迫中途下马。60年代前半期湖北对工业领域进行调整,实行关、停、并、转等措施,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等,使生产力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一五时期”未完成的项目和“二五”时期(1958年到1962年)开工的建设项目,到1965年大部分都建成投产,形成一大批国民经济的骨干项目,为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那么这一阶段工业的发展体现在哪里呢?
一是电力工业发展迅速。这一时期为适应“二五”期间工业建设的跃进式发展,湖北的电力建设实行大中小并举、水电火电同步的方针,在扩建青山热电厂、兴建黄石、沙市热电厂的同时,开辟新的电源,建设大中型的水电工程,先后开始建设了白莲河水电厂、蒲圻陆水水电站、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等,为此后葛洲坝枢纽工程和长江三峡枢纽工程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科学资料和人才技术基础。
二是冶金工业的迅速扩展。虽然大跃进时期的“大办钢铁”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但武钢等大型钢厂的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地方工业中也建成了一批小型钢铁厂。武钢一期工程,即年产150万吨钢的主要生产设施及相应辅助设施,于1957年4月动工,至1960年10月,基本形成150万吨钢的规模。大冶铁矿在1958年完成一期扩建工程,形成产钢33.6万吨的能力。鄂城钢铁厂于1958年4月开工建设,1960年初形成年产生铁15万吨、钢材8万吨能力。地方工业中的汉阳钢铁厂、黄石下陆钢铁厂、中南轧钢厂及一大批小钢铁厂在大办钢铁的热潮中相继建成。经过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工业七十条》的规范,各项管理制度的恢复,企业生产稳步发展,产量和技术水平都创造出新的水平,奠定了湖北冶金工业一定的物资技术基础。
三是机械工业企业形成门类比较齐全、大中小结合的格局。大跃进中,湖北机械工业铺开许多项目,至1965年建成武汉汽轮发电机厂、湖北电机厂、武汉鼓风机厂、武汉船用机械厂、武汉铸锻厂、青山船厂等为主的大型机械骨干企业,此外,在襄樊、沙市、黄石、宜昌等地初步建立了一批骨干企业,为湖北的机床、电器、拖拉机等行业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这一时期也是交通运输大发展的时期,京广复线、汉丹铁路枢纽、武汉铁路枢纽、襄樊铁路枢纽的建设、全省公路的大会战以及全省航道的大力治理使得湖北省的交通运输条件大大改善。
“三五”至“五五”时期重工业的曲折发展(1966-1980)
这一阶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按照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国防战略后方的指导思想,着重进行了“三线”建设,投资重点开始由武汉地区为中心逐步向鄂西、鄂西北地区转移,投资方向继续以冶金、铁路、电力、汽车工业为主体。
60年代中期以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从国家安全需要出发,作出了以备战为中心的三线建设的重大决策,把三线建设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和主要任务。湖北成为三线建设投资的重点省份之一,“三五”至“五五”期间,其投资规模在全国各省市的位次分别居第2位、第3位和第1位。其间,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200多个,约占建国以来湖北建成投产的大中型项目总数的40%,为湖北在相当长的时期保持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这一时期,在武汉及鄂东地区,武钢扩建仍然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国家先后对武钢进行“双两百”(钢、铁各200万吨)、“双四百”(钢、铁各400万吨)配套工程建设,1974年又从国外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一米七轧机工程,并于1980年竣工投产,使武钢的产品结构上了一个新台阶。与此同时,还改扩建大冶钢厂、黄石热电厂,续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等。
在鄂西、鄂西北地区,国家重点安排了电力、铁路、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等部门的建设。
电力方面,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三三O工程)于1970年l 2月开工建设,该工程总装机271.5万千瓦,在较长时期内为我国第一大水利枢纽工程。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及黄龙滩水电站、沙市、松木坪中型热电厂、汉丹四回220千伏输变电线路建成投产,平(河南平顶山)武(武昌)、葛(葛洲坝)双(双河)、葛(葛洲坝)武(武昌)3条500千伏超高压输电线路动工兴建。
铁路方面,焦枝铁路建成运营,襄渝铁路、枝构柳铁路相继开工。焦枝(河南焦作-湖北枝城)铁路于1969年11月动工建设,1970年6月基本建成通车,1975年7月正式营运。枝柳(湖北枝城-广西柳州)铁路于1970年5月动工建设,1978年12月全线修通,1983年1月正式营运。
机械工业方面,在鄂西北的十堰,1969年10月,第二汽车制造厂开工建设,1975年6月,基本建成第一个车型--2.5吨越野车生产线,当年生产2.5吨越野车1552辆。1978年7月,二汽又建成5吨载重汽车生产线。与之配套的项目,如襄阳轴承厂、东风轮胎厂等十几个机械、化工厂也相继开工建设。二汽及一系列专业厂的建成,使湖北成为我国又一个汽车工业基地。
石油化工方面,江汉油田、荆门石化厂相继建成投产。国家于1969年6月批准开展江汉石油会战,经过两年零10个月的会战,到1972年5月初步建成由地质勘探、油田开发、石油炼制、机械制造和科学研究等企事业单位组成的综合石油基地--江汉油田。1970年1月,荆门石化总厂开始建设,设计年处理原油能力250万吨,1972年基本建成。
通过三线建设,湖北以“一、二、三工程”(一米七轧机、二汽、三三O工程)为龙头的工业基本格局初步形成,即以武汉为中心的鄂东钢铁工业基地,以十堰为中心的鄂西北汽车工业基地,以荆门为中心的鄂中石油化工基地,以宜昌为中心的鄂西能源工业基地,湖北工业的灿烂前景初步展现在人们面前。
新中国成立头30年,湖北工业迅速发展,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汽车、冶金、机电、化工等工业为支柱,电力、交通等行业为依托的工业产业结构;形成了以武汉为中心,黄石、襄樊、宜昌、十堰、荆门、鄂州等城市为骨干,京广、焦枝、汉丹铁路为纽带的工业产业布局,培养了大量的技术骨干力量,积累了丰富的建设经验,为湖北进行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