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多张名为“扫黑除恶十类重点工作”的展板图片在网上流传。在展板罗列的十类“重点工作”中,“失独家庭人员、重性精神病患者等重点监管对象”赫然在列。展板落款为“广场街道福利社区宣”,做出这张展板的,正是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广场街道福利社区的工作人员。
面对失独家庭的诘问,雨湖区卫生健康局副局长陈剑光表达了歉意,表示展板由福利社区制作,出现不恰当内容属于“工作失误”,并承诺撤换展板,尽快与失独家庭协调解决此事。
然而,由展板内容引发的争议,固然可以因展板的撤除而暂时结束。但是,失独家庭人员、重性精神病患者等弱势群体的权益问题,并不能就此轻轻略过。正如最早发现这一展板的失独老人童先生所言,尽管大家对有关单位的处理态度“比较满意”,但他们不能轻易接受“工作失误”的说法。
所谓“失误”,理应指操作上的无心之失。然而,这一展板将失独者和精神病患者两大弱势群体,列入了“扫黑除恶”的工作范围,犯下的显然不是排版或文字错误,而是工作思路上的根本性错误。
要深入剖析事件的本质,首先要提出的问题便是:为什么有人会把失独人员和精神病患者当作“扫黑除恶”的工作对象?显然,这种观念绝不是凭空产生的,其背后必然有某种逻辑的支持。失独人员和精神病患者最核心的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可能为基层管理带来某种“麻烦”。对失独人员而言,这种“麻烦”指的是他们向上级有关部门表达意见、反映诉求的行为,而对精神病患者而言,这种“麻烦”指的则是他们的行为难以预测,无法被基层管理者充分掌握。事实上,不少地方的基层工作者都有类似的想法,但是,这种想法无疑是对维稳工作的曲解。
维护社会稳定,当然是基层政府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实现社会正义,贯彻人道主义,同样是基层政府的工作目标,切不可只顾一点,不及其余。失独人员的意见与诉求,精神病患者的不可预测性,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是某种“不稳定因素”,但是,这种“不稳定因素”决不能与黑恶势力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以同样方式对待。
失独者是极其不幸的群体,他们遵循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却不幸陷入膝下无子女的窘境。面对他们的诉求,基层管理者理应为他们提供安慰与帮助,而绝非压制与盯防。相应地,精神病患者同样需要社会支持与帮助,只有更好的医疗与照护,才能有效降低他们的不可预测性,消除他们对他人的威胁。面对这样的“不稳定因素”,地方政府理应传递温暖,通过做好服务,实现社会稳定的目标。
撤换几张有问题的展板当然不难,但是,要在基层根除这种错误的工作思路却绝非易事。从这个角度上看,不论是作为事发地的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区,还是其他地方的有关部门,都不应将这起事件看作是单纯、孤立的“意外”,而应从事件中深刻反思,以之为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