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如今的川藏公路,打通内地与高原,是世界公路史上公认的奇迹,这样的奇迹,是60多年来,建设和养护公路的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创造的,他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我们的青春岁月》,一起走进川藏公路,聆听跨越半个多世纪的青春故事。
川藏公路以前叫康藏公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全长2000多公里,海拔落差超过5000米,包含了中国几乎所有的地质地貌。上世纪50年代,十万多人的筑路大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奋勇拼搏,上千名英烈捐躯高原。60多年来,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对川藏公路大规模改造,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
川藏公路从1950年开始修建,1952年,不到18岁的吕宁子和二十多名同学一道,从学校分配到祖国的大西南,成了整理修改图纸的技术员。因工作需要,吕宁子他们住在雀儿山。半夜山上下雪,压垮了帐篷,早上起来被子结成了冰。最难以忘记的,是测量队每次翻山越岭的艰辛。
严重的高原反应下,吕宁子他们还要承担高强度的工作。一张底图出来后,经过调整修改,就得赶紧晾晒,通常,一天要晒上百张。
在修筑川藏公路的过程中,3000多名解放军战士牺牲,每一公里路都有战士的英灵,他们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即使在这样恶劣的工作条件下,吕宁子和同事没有一个人退缩。
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公路局原副局长聂平
到上世纪90年代末期,时任雅安市交通局局长的聂平,开始跟川藏公路打交道。2001年,四川省开始全面改造川藏公路G318线甘孜段,聂平被任命为改造工程的指挥长。
正是靠一步一个脚印,这200多公里凡是可能被河水冲刷的路基,全部改用混凝土,增加道路的寿命。然而,聂平最头疼的,是改造工程在四、五千米的高原,工期长达六、七年,很难留得住队伍。
有了这样的冲锋队,才确保海子山到义敦沟这一段,在一年仅有六个月施工期,且夏季泥石流频繁的情况下,如期改造完成。
2014年,在川藏、青藏公路通车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做出重要批示,要求进一步弘扬“两路精神”,助推西藏发展。
眼下,在海拔4000多米的折多山,新一辈的青年人正在奋战“康巴第一关”的折多山隧道。今年43岁的肖锋和工友们,要在这里干五年。
正是这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接力,把这条全长两千多公里横贯世界屋脊的川藏公路,铺成了天路。现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顽强拼搏、甘当路石,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两路”精神“在新一辈筑路人身上持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