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要闻

【中国梦实践者】夏立:手工打磨0.001毫米,为通讯天线保驾护航

发布时间:2019年06月26日12:00 来源: 央视网

央视网消息:大型射电望远镜,被称作“观天神眼”。在它们的制作过程中,1毫米被分成100份,每一份称为“1丝”。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4所的高级钳工夏立,就是一位在“丝”的维度上工作的人。

打磨,在0.001毫米间

2019年3月1日7点52分,“嫦娥四号”着陆器已实现自主唤醒。作为世界首个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的航天器,“嫦娥四号”的精准落月,如果没有大天线——“天马”望远镜的精准指路,是难以想象的。

“0.004毫米,是望远镜的装配精度,如果做到0.005毫米,只是差了这几乎可以忽略的一点点,但十个月亮也找不着了。”夏立解释。

精准指向的核心,是个小小的钢码盘。起初,就算用磨床加工后,钢码盘的精度也只能达到0.02毫米,而夏立最终用手打磨到了0.002毫米,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四十分之一。

站在一台名为SKA-P的天线样机脚下,夏立掩饰不住自豪,这是54所历经五年时间主导研制出的SKA首台样机。SKA被誉为“地球之眼”,而SKA-P的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在SKA核心设备研发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为世界成功提供“天线解决方案”。

在阳光的照射下,SKA-P的主反射面闪耀着淡淡的银光。虽然它的主面板由66块曲率各不相同、边长约3米的三角形面板拼装而成,但它的单块三角形面板精度可达0.1毫米。在重力、温度和风载荷影响下,其俯仰工作范围内,主反射面的精度可达0.5毫米,副反射面精度可达0.2毫米。

为让这些设计精度一一落地,夏立带领他的工作团队鏖战了一个多月。

在装配SKA-P的过程中,夏立面临诸多新挑战。最大的难题是结构新,SKA-P承托副反射面的支架,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用尼龙绳打结织成的网兜,走近一看,这个“网兜”都是由球状的连接轴和连接杆拼接成的。在空间里按照设计图把如此多的点位定位精准,难度可想而知。况且某一个轴或连接杆的装配出现细微精度差,都会牵一发动全身。

此外,令夏立没想到的是,好不容易在平地上把天线精度调整好,当天线“站起来”的时候,受重力影响,一些连接部位发生位移,大大超出精度指标范围。只能再一次身系保险绳,在天线的工作角度进行调整,“除了‘头朝下的姿势’没试过,我们在网兜一样的天线里凹各种造型。”

克服重重困难,夏立的首次装配不仅满足了装备需求,还为这个国际大工程今后的批量生产提供了技术经验和理论数据。

介绍过程中,夏立不时扬起右手,拇指和食指指肚上覆盖着的一层厚厚老茧,这是钳工这一职业在他手上留下的特殊“印记”。

思考,轻松搞定“疑难杂症”

夏立随手捡起旁边石渣路上的一根小树枝,俯身蹲在水泥地面上一边画示意图一边解释,这种天线的同类天线之前在澳大利亚已经装配了36套,原来设计师设计的天线面板上都是四边形,而这次设计却变成了三角形。“你看,三角形比四边形稳定多了,我想设计师的初衷也是想最大限度地减少结构变形。”

“我想的远比别人认为的要多。”

夏立有8个徒弟,“如何成长为一个好师傅,让每个操作人员成为装配专家”是他不断重复的话题——看到图纸时,把自己放在设计师的角度,理解设计的初衷;在施工装配时,把自己当成工艺师,思考有没有更好的加工方式和装配方案;在实际装配时,要清楚产品的用途,装配精度要求高的一定要高上去。

“表面看,拧螺丝是用手,可实际上得用脑。”不论是在同事的口中,还是在自我的评价里,夏立都并非人们印象中练坏几把锉刀、拧废几把扳手练出的大国工匠。更多的时候,同事看到的他举重若轻,总能轻松搞定各种“疑难杂症”。

“装配这门技术,基本上所有的知识书本里早写下了,几乎没有一个技术需要自己研发独创,之所以出现技术高下之分,关键还是在于是否‘手脑并用’。”从17岁进入54所当学徒,夏立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2个年头。至今,他仍然保持着“每日一省”的习惯——每天下班回家后,在脑子里对当天的工作过一遍,是每天必不可少的功课。

标准,为更高效率

采访中,总有人不停嘱咐夏立,“讲讲你的‘绝活儿’”。

夏立一听马上摇头:“我又不是艺术家,不像人家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那是独一份儿。我做的是工业品,我独会那是不可能的。”

夏立非但不追求“绝活儿”,反而非常注重建立“1”的概念——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把简单的事情标准化。

其实在54所,夏立确实干过很长一段时间“绝活儿”。

当时,研究所做天线主要用于搞研究,几乎都是单台套生产,由于不投入量产,有时开会讨论做出改动也不会实时更新在图纸上,信息沟通不畅导致生产装配中出现很多问题,这时候,人们总习惯说“问夏立去”。

但随着研究所逐渐接受商业订单,对效率和标准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2012年,54所承接了一批小型天线的生产项目,两个月要完成500套天线的生产和装配。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我们平时装一台都得三四天。”夏立解释道。

按照进度安排,他们要确保半小时下线一台。从原来的20多个小时缩短至半个小时,这意味着组织管理方式和装配工艺方案的全面创新。为此,夏立加强了人员培训和相关规范的制定,带领工人们首次尝试了小型精密天线流水线作业模式。

结果,效果出奇得好。

这次项目的小试牛刀,开始让夏立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优化装配流程和建立相关规范。

在夏立的工作室,操作台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型机载天线半成品。如何以最少的时间、最高的精度调整同轴度,曾是夏立绞尽脑汁研究的重点。

“经过不断摸索,我们决定在装配时用一根直径5cm左右的钢轴穿过两个圆孔,来保证两个圆孔在一个水平位置。”夏立说,装配过程中,要不停转动钢轴,一旦发现钢轴被锁死,就及时排查问题。这样不仅缩短了装配时间,也大大提高了天线的同轴精度。

夏立坦言,自己承认工人师傅们的功劳和贡献或许不如搞科研的博士们大,“但我们每天踏踏实实完成任务,保证产品质量,这个就是我们的坚持。”(材料来源:河北省总工会 河北新闻网)

中国梦实践者 大型射电望远镜 【纠错】编辑:李祖钰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