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记者张聪
事实证明,只要剧本过硬、演技到位,献礼剧绝对不是“干瘪的人物撕心裂肺地喊着口号”。
从宋运辉通过1978年高考录取分数线开讲,到金州化工厂水书记退休、宋运辉申请调往东海化工厂完结。昨晚,由正午阳光出品,根据阿耐长篇小说《大江东去》前十年的故事改编,为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的电视剧《大江大河》(第一部)在东方卫视落幕。
除在播出期间一直位列卫视收视头名,近5.5万年轻观众在豆瓣网为这部作品打出8.9的高分,这让它成为2018年口碑最佳的国剧作品。
一部献礼剧是如何征服全年龄段观众的?很多人评论称,除了剧情和演技,《大江大河》营造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真实氛围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在该剧完结的当口,楚天都市报专访该剧美术指导邵昌勇,听他讲述那些“还原历史”的故事。
三条叙事线
场景复杂度超过《琅琊榜》
《大江大河》的故事情景,年轻观众并不太记得。但场景、道具、美术从各个方面解决了这个问题。
剧中良心制作的细节不胜枚举,隐藏在宋运辉急忙赶往革委会时的街景中,包裹在建有开水房、大食堂的上世纪80年代校园里。它们是案几上的毛主席石膏像,是需要凭票才能购买的二八式自行车,是磕了边沿的搪瓷脸盆,是手工衲底的黑面布鞋……
邵昌勇曾为《琅琊榜》担任美术指导,他说《大江大河》在场景上花费的工夫比那部剧更多,这跟剧情中“三条叙事线索”有关:王凯饰演的宋运辉代表国营经济,杨烁饰演的雷东宝走的是集体经济,董子健演的杨巡是个体经济,“综合下来场景比正常年代戏多出好多倍。”
除了在六七个县市找合适场景,《大江大河》通过各种元素叠加还原年代感:标语、口号、字体、海报、暖水瓶、杯子等,“只要给过来人的感觉是,这就是我那时的生活,我们才能放心。”《大江大河》开拍前,工作人员分了好多个小团队到安徽农村“收东西”,“跟收破烂没什么两样。”比如小雷村拖砖瓦用的拖拉机,就是在安徽本地跑了好多地市“收”到的。
没有就自己造
“小雷家”那条河都是剧组的
场景多,大部分倒也还能找到得。找不到的怎么办?比如杨烁主演的“小雷家”村一条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没有了。”
没有就自己搭。在安徽泾县的一片河滩上,《大江大河》从无到有在大约五六万平方米的面积上建出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村寨——房子是剧组建的,树是剧组栽的,而为了让村子有真正村落的气息,整个美术置景组还不惜挖了一条河。这条河就是剧中雷东宝第一次邀请宋运辉、宋运萍到村里讲解分田到户政策,不料却遭遇“小雷家光棍天团”大放鞭炮喊“嫂子”的重点场景。《大江大河》导演之一的孔笙之前也提到,为了更好地显示出改革的变化和人物奋斗的轨迹,“小雷家”这条线索基本采用了顺拍。
顺拍就涉及到“翻景”。邵昌勇说,他们从“70年代末”、“80年代初”、“80年代中期”再到“80年代末”一遍遍给小雷家“翻景”——光是大队部和雷东宝家的地面,就从泥地到铺砖再到铺水泥,“翻了三次”。制片人侯鸿亮把这种真实比喻为“对观众智商的尊重”。
据悉,该剧第二部和第三部的剧本正在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