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百年华诞)“星星之火”何以燎原?三万余件井冈文物中觅答案
中新网江西井冈山7月1日电 题:“星星之火”何以燎原?三万余件井冈文物中觅答案
记者 刘占昆 李韵涵 刘力鑫
现存最早入党誓词中为什么有很多错别字?井冈山民众为什么要将一罐食盐埋于树下留存至新中国之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的三万余件文物,展示出了一部完整的“井冈山斗争史”。在这里,能够读懂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为何可以燎原。
7月1日,中新网记者走进位于“革命老区”江西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回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史,重温革命历史的峥嵘岁月。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它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的中心工作完成了从城市到农村的战略转移,也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新道路。
图为游客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参观。 刘力鑫 摄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于1959年建成开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文献资料7000多件,图书7000余册,历史图片1万余张。开馆至今,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共接待了5000余万国内外观众、数百万侨胞及港澳台同胞和国际友人。
在博物馆内,陈列着一份中国共产党现存最早的入党誓词。内容为:“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这是宣誓人贺页朵留下来的,但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在这份入党誓词中有好几个错别字。
“由于文化程度不高,誓词中有不少的错别字,但是它却真实地反映了这位农民党员朴素的感情。”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编研室副主任何小文表示,1934年红军长征后,贺页朵留在家乡坚持斗争,他冒着生命危险,把入党誓词偷偷藏在一个榨油坊的屋檐下,新中国建立后才取出来交给文物部门。
“我自己就是党员,看到这份誓词真的非常感动。”来自湖南长沙的游客胡天平告诉记者,自己仰慕井冈山已久,博物馆内的文物让他对井冈山斗争史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
在展柜中,一罐食盐也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这罐食盐是当年红军送给群众的,是一组反映井冈山时期军民鱼水情的文物。”何小文说道。
井冈山斗争时期,由于敌人对井冈山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根据地内的食盐极度缺乏。红军在一次战斗中缴获了一些食盐,他们没有忘记患难与共的群众,就分了一部分给群众。
茨坪农民李尚发分得一小罐这样的食盐,但他一直舍不得吃,而是埋藏在屋后的树洞中,留存到新中国建立以后。1959年,李尚发把这罐食盐捐献给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7月1日,航拍下的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该馆始建于1959年,馆名由朱德亲笔手书。 刘占昆 摄
位于井冈山山脚下的龙江书院被誉称为“朱毛会师圣地”。1928年4月28日毛泽东和朱德在书院首次会见,两支部队的主要领导干部登上文星阁亲切会谈。为了让游客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这段历史,龙江书院门匾的样貌被还原在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
“我就是井冈山人,来过这里很多次了,但每次来都有不一样的感觉,虽然没有经历那段历史,但我必须了解那段历史。”当日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参观的游客颇多,李银花便是其中一个。记者见到她时,她正搀扶着已耄耋之年的父母参观博物馆。
从国共合作破裂到秋收起义,从引兵井冈山到朱毛会师,从星星之火到夺取全国胜利,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内的革命文物与文献资料都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井冈山精神”也在这里一次次历久弥新。
何小文表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中国革命从井冈山出发,走过瑞金、走过遵义、走过雪山草地、走过延安、走过西柏坡,最终走到北京,走向了全国的伟大胜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