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武汉纺大专家解惑:“织物版”国旗上月球有何意义?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3日07:28 来源: 大武汉客户端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23日讯(记者张维纳)12月20日,长江日报刊发了2021年度封面人物报道《院士徐卫林:将纺织技术送上太空》。文中提到,徐卫林院士将纺织技术应用在航天领域,将首面“织物版”国旗送上了月球,也为天问一号量身定做“火星探测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稿件刊发后,众多网友致敬徐卫林院士,也有网友向徐卫林及团队提问,想了解更多“纺织+航天”的跨界故事。

五星红旗在月面成功展开。新华社发(国家航天局供图)

为何要带“织物”版国旗上月球?

有网友好奇地问,为何会想到让嫦娥五号带着“织物”版国旗登上月球?相关专家给出的答复是,航天工程既是科学探索,也是产业创新,探月工程的每一次成功探索,都会推动相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此前,嫦娥三号、嫦娥四号以及玉兔号月球车上的国旗采用的均为喷涂方式制作。团队在为嫦娥五号设计国旗时便提出,希望此次展示的是一面真正意义上的“织物”旗帜。“织物”版国旗不仅更真实,也能在月球上实现国旗的首次动态展示和独立展示。

但将“织物”版国旗送上月球并不容易,中国航天三江集团联合武汉纺织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了8年。国旗面积为200mm×300mm,重量为11.8g,布料较同等大小的普通布料制成的国旗略重,能实现在正负300℃的极端高低温环境下,不串色不变色不变形。

武汉纺织大学徐卫林院士团队成员曹根阳副教授告诉记者,月面国旗研制过程中,团队在纺纱、染色、粉体等方面均有技术创新,先后攻克了芳纶、聚酰亚胺、聚芳酯等纤维的染色难题。如今,这些技术创新和突破也开始在民用领域进行转化和应用。他向记者举例,聚酰亚胺染色技术目前已经在企业落地,成为全国首个量产的藏青色聚酰亚胺。

为何会用纺织技术研发“弹性装置”?

徐卫林院士团队成员郭维琪告诉记者,在研发“火星探测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初期,科研团队也曾试验过多种材料,但实在找不到一个既耐高温又密封又回弹的材料,最后找到徐卫林院士出主意,希望通过纺织技术解决选材难题。

郭维琪告诉记者,他们尝试过金属材料,发现金属材料回弹效果很好,但不隔热;又试过非金属材料,比如橡胶的密封性很好,但不隔热;也试过石英材料,隔热但不回弹。

最终,徐卫林创新性地提出,既然世界上没有满足这三种要求的材料,那就用纺织技术对材料进行混合编织。即将隔热与弹性功能分开设计,再复合编织。

郭维琪提到,纺织技术在“火星探测器耐高温弹性密封装置”中的使用是多方面的。他又举例,装置的喷口是像蚌壳一样的不规则形状,想要实现喷口处的贴合,纺织技术就很有优势。“我们用了一种比头发丝还细的植物纤维进行纺织,实现不规则装置喷口的完全贴合和柔性贴合。”郭维琪介绍。

【责任编辑:张依】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