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正宗洪山菜薹剥开了能直接当水果吃,市民代表探秘武汉农业“绝活”

发布时间:2021年12月27日13:57 来源: 大武汉客户端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讯 正宗洪山菜薹,剥开了能直接当水果吃,清甜又解渴;武汉正在研发的多倍体水稻,千粒稻谷最重能达到60克,比普通稻谷重一倍;全省最大鳜鱼繁育项目,落户黄陂脱贫村,“土生土长”在青山绿水里的本土鳜鱼,味道更加鲜美……

跟着武汉乡村振兴大讲堂的脚步,探秘隐藏在田间地头里的武汉农业“绝活”。12月23日,武汉乡村振兴大讲堂第32场活动举行,市民代表、美食网红达人和嘉宾代表一起,在主办方武汉市农业农村局、长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带领下,走进洪山区洪山村紫菘洪山菜薹原产地,探秘武湖多倍体水稻智能化育种工厂,分享汉产鳜鱼苗繁育技术走向成熟、优质汉产鳜鱼苗“游”向全国的喜悦。在田间地头,领略武汉农业的“绝活”。

■ 探秘镜头一:

洪山菜薹嫩嫩甜甜从茎到花都能吃

采菜薹是用刀割不是“手掰”

冬至过后,昼夜温差加大,早晨的寒意更强了,这样的天气对蔬菜的生长更加有利。

23日早上8时许,大讲堂带领市民们到达位于洪山区洪山村的紫菘洪山菜薹原产地时,基地员工和采摘师傅们正在田间忙碌着。

“好粗壮的菜薹啊,怕是有半米多高吧,怎么跟平时菜场卖的完全不一样?”看着师傅们采摘下来的菜薹,市民们又吃惊又兴奋地说。

市民代表探访紫菘洪山菜薹原产地。

基地负责人夏会勇讲解说,洪山菜薹是武汉特色蔬菜品牌,曾是进贡朝廷的“金殿玉菜”。“塔影钟声映紫菘”,在洪山宝通禅寺一带,当地种植这种“紫菘菜”,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因城市变迁,其原产地仅有80.13亩,2004年被划红线给予保护。

“正宗洪山菜薹抽薹时,是带着黄花生长的。”扒开菜薹浓密的叶子,夏会勇指着一朵朵娇艳的黄花告诉大家,洪山菜薹大概是普通红菜薹的两倍粗,皮色紫红,表面有一层蜡粉。此外,洪山菜薹还有个特性是“带花生长”,菜薹在抽薹的过程中,顶部的花蕊会同步开出黄花,黄花开得最艳时,菜薹就成熟了,食用时的口感最为鲜嫩。

60多岁的潘师傅,在基地工作已经近20年。看着她熟练地收割着菜薹,大家也不禁跃跃欲试,想尝试帮着潘师傅“掰”菜薹。

潘师傅摊开手掌,一把小巧的掐刀出现在掌心。“原来采菜薹是用刀割,不是‘手掰’呀。”市民们恍然大悟地笑了起来。

“大家可以把手里的菜薹剥开,直接生着当水果吃呢。”夏会勇热情地招呼着大家。市民们赶快拿起菜薹剥开皮咬一口,“好甜啊,真嫩,真的能生吃啊!”

夏会勇告诉大家,为了保持洪山菜薹的品质,洪山菜薹是人工选育,挑选性状优良的株型进行种植,施用的是有机肥,水源是地下6米以下的矿泉水,菜薹成熟后根径粗大,比普通菜薹糖分高,所以生吃也好吃。“从根茎到叶、到花,我们这儿的菜薹能做好多道菜。比如最粗根茎处可以生吃或凉拌、菜薹花可以炸着吃,大家有机会可以试试。”

原产地的洪山菜薹好吃又正宗,产量和价格如何呢?不少市民好奇地问道。

夏会勇告诉大家,菜薹从田间采收后,将由分拣员根据其粗度、长度、品质等指标,分为普通、三级、二级、一级、特级,分别打包、装入礼盒。这些菜薹将在24小时内送到“北上广”等城市。

“原产地每年菜薹产量约为20万斤,基本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夏会勇说,虽然洪山菜薹原产地的产量,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但基地已在武汉周边推进发展洪山菜薹示范基地种植。如在洪山区先建村、蔡甸区、江夏区、新洲区等示范基地,使用的都是原产地提供的洪山菜薹的种子以及种植技术。“示范基地生产的菜薹售价为10-30元/斤,比原产地的价格更亲民。”

■ 探秘镜头二:

比普通谷粒重一倍

“胖大米”加速和市民见面

“哇,没见过这么高大粗壮的水稻,这是什么品种呀?”离开洪山菜薹原产地,走进位于武湖的武汉多倍体水稻研发中心一楼,市民代表们就被研发中心展示柜里的多倍体水稻样本吸引,饶有兴趣地围在专家身边询问。

“这是以湖北大学蔡得田教授为首的研究团队,联合武汉市农科院、武汉多倍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历经近20年研究出来的稻界‘胖小子’——多倍体水稻。”等候在一旁的研发中心负责人陈柏林为大家解惑。

“我们知道中国的杂交水稻,多倍体水稻和杂交水稻有什么不同吗?”有市民问道。

“从外形上可以很直观地进行判断,普通水稻稻谷千粒重约20-30克,多倍体水稻稻谷千粒重约35-45克,最重的可以达到60克左右。”陈柏林形象地解释,因为单粒水稻的重量太轻,行业内一般用千粒计算,来表述种子重量。

指着长长的多倍体水稻展示柜,从第一代多倍体水稻样本到第八代样本,陈柏林告诉大家,世界上的水稻类型包括常规稻、杂交稻、多倍体水稻。多倍体水稻之所以被称为稻界“胖小子”,是因为其植株高大粗壮,穗大粒大,比二倍体水稻重60%以上,具有米质优、抗逆性强、增产幅度大等优点,且不涉及转基因等生物安全性问题。

探秘武湖多倍体水稻智能化育种工厂。

大家边拍边走,上到了研发中心的三楼,看到一间屋子里光照充足,里面一畦畦水稻种子长得郁郁葱葱,看上去有近千株。

多倍体水稻实验室主任舒园园说:“这是2019年建成的水稻智能育种工厂,这里模拟了水稻生长所需的二氧化碳、光照和湿度等自然环境,智能化控制水稻成长速度,有了它,多倍体水稻研发将再提速。”在这里水稻三个月就能成熟一季,不停轮换的近千株水稻种子,只有约20%能被保留下来,进入下一轮实验环节,在位于海南的多倍体水稻基地进行室外试种。

陈柏林告诉市民们,经过近20年的不懈努力,武汉多倍体水稻研发处于世界最领先地位,从研发到应用生产,到端上市民餐桌,已经开始了“最后一公里”冲刺。多个多倍体水稻新品种已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试种,生产出来的水稻蛋白质含量比二倍体水稻(蛋白质含量7%-9%)高30%以上,目前最高达到13.5%。

“如果多倍体水稻成功生产上市,将是中国人掌握水稻生产核心技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又一项重大突破。”

“我们期待着能早日吃到多倍体‘胖大米’。”市民们自豪地为武汉科研精神点赞。

■ 探秘镜头三:

自然流水里孵化出优质鱼苗

“爱”运动的武汉鳜鱼游向全国

“咦,这些鳜鱼看上去好欢实啊。”江城人民爱吃鱼,鳜鱼是武汉市民爱吃的高档鱼品种之一。大讲堂现场,武汉鑫鳜源生态农业负责人夏小平带来的鳜鱼,被市民们打了围。

夏小平(左)正在向市民介绍汉产鳜鱼苗繁育情况。

好山好水出好鱼,今年全市农业农村招商引资,吸引夏小平的公司落户黄陂重点脱贫村创造村。

“拿鳜鱼时捏着鱼的两腮部位,这样鱼就不会乱摆动了。”一边告诉大家捏鱼的小技巧,夏小平一边向大家讲述他和鳜鱼的故事。

“鳜鱼是武汉市民爱吃的高档鱼品种之一,但是鳜鱼苗娇弱,开口就要吃活食,而且对水质要求很高。目前省内消费的鳜鱼,其苗种主要从广东引进,远距离运输产生的高成本和鱼苗存活率等问题,给养殖户和市场消费造成了一定影响。”夏小平说,今年自己的公司项目落户创造村后,试运营期间,4个月就销售了600万尾鳜鱼苗,“鳜鱼苗的成活率达到七八成左右,远高于市场上广东鳜鱼苗的成活率。”

“湖北省一年鳜鱼苗投放量大约是4000多万尾,我们基地鳜鱼苗产量最大可以达到1000多万尾。创造村基地项目的成功开展,预示着汉产优质鳜鱼苗除能满足武汉本地需求外,还将销往省内及重庆、宁夏、东北等多地,提升武汉种业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

“马上要过年了,到市场上买鳜鱼,是越大的越好吗,品种都一样吗?”市民韩先生问道。

“1斤到1.5斤的鳜鱼,肉质吃起来特别鲜美。”夏小平为大家打年货提建议。他告诉大家,目前武汉市场上主要销售的是“翘嘴鳜”,中等身型的鳜鱼,体量适中,口感更好。

“华中农业大学鳜鱼种苗推广中心和易驯鳜保种繁育基地已在创造村挂牌,将重点推进汉产优质新品种鳜鱼‘华康一号’的科研和成果转化。今天大家看到的鳜鱼,就是这个新品种。”

“产业引进了,脱贫村有什么新变化?”市民们热心地询问着。

夏小平告诉大家,项目驻村后,鳜鱼基地已为创造村和周边村民发放了60余万元的打工工资。“基地已经栽种了桃花等苗木,整体绿化工程也在进行中。未来,黄陂会出现一个以鳜鱼文化为主题的农文旅三产融合特色村,这就是创造村的未来美景之一,到时候欢迎大家去村里做客。(长江日报记者李英波 余康庭 胡毅 摄影记者刘斌 通讯员章重清 骆露露 王璐)

【责任编辑:杨威】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