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孝感

汉川有个“澄湖”底蕴深厚

发布时间:2022年04月28日17:13 来源: 孝感晚报

本报讯(特约记者刘晓平 通讯员王芙蓉 沈飞)江苏有个澄湖,又名沉湖或陈湖,由吴中区、昆山市、吴江区三地共辖。鄂州还有阳澄湖大闸蟹。汉川也有个“沉湖”。近日,汉川市长江流域文物调查组走进汉川市沉湖镇花园村2组,普查队员对位于此处的汉川市重点文物单位尹都堂墓展开了更加深层次的调查。

尹都堂墓的发现证明了沉湖并不仅只有湖,也有独特的历史资源。汉川市沉湖镇又名澄湖、鸳鸯湖。据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齐召南《水道提纲》记载,沉湖长70里,宽20余里。清代以后,沉湖出泄受阻,水患不断。1969至1970年冬,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部队在汉川县协助下,对沉湖进行全面围垦,一度沉湖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基地,具有独特的生态农业资源和军垦文化资源。

尹都堂墓处在一坡地上,面积约400平方米,呈不规则椭圆形,墓前曾有神道、两旁有各种动物石像生,有石马、石羊、石猴等生肖石像,在附近还发现了牌楼构件和刻有龙字的石构件。普查队员走访当地年长者,称曾用炸药炸过尹立元墓的封土堆,由于主体结构坚固,只导致封土堆流失严重,该墓主体结构尚存,保存完好。

在明代朝廷中,都堂是指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派遣到外省的总督、巡抚都带有都察院御史衔,也称都堂。根据《明会典》的规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墓前才能设立“石像生”,且区别不同品级而设立。“石像生”最早出现在汉代,唐宋有严格的规制,兴盛于明代,逐渐消失于清末。

对于明代石狮、石象的出土经过,带领普查队参加调查的花园村尹书记,印象非常深刻:“十多年前,花园村出土了一对石狮、一对石象。当时整个村子都沸腾了,高高的石狮、石象令人称奇。对于它的归属也引起了很多争议,后来在文物部门建议下,这两对石狮、石像由尹氏祠堂妥善保存至今。”

据现场普查人员测量,石狮高1、95米,围长2、2米,属一对鸳鸯狮;石象高1、85米,围长2、2米,属一对鸳鸯象,均由青石制造。每只重达约1吨多。无独有偶,2017年,回龙镇池口村在该村挖沟渠修建石桥时,也出土了一对明代石狮,证明明代石狮在方圆一带发现较多。

在古代石狮子也有等级之分。七品以上官门口才允许设石狮子,而石狮子的等级,便是由它们满头的“卷发”来判断的。比如:一品官员门口的石狮子,头上有十三个“卷发”,也被称为“十三太保”,二品官员门口的石狮子,头上便减少一个“卷”,以此类推。

据《尹氏通志》文选卷950页记载,尹都堂名尹良任,字志伊,汉川人,生于嘉靖乙己(1544年),隆庆进士,座至张居正才之,奏浚大小二池,以疾归,逾年卒。

1987年6月24日川政发(1987)37号文件将尹都堂墓公布为汉川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该文物点被国家文物局主编的《文物地图集》收录。

【责任编辑:鲁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