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日报

科学应对汛情 湖北省发布农业防汛减灾技术措施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22日19:32 来源: 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崔逾瑜

我省于6月18日晚已全面“入梅”,据气象部门预计,7月中旬左右出梅,梅雨期偏长、降水集中。6月21-22日为入梅以来暴雨范围最广、强度最强时段,并伴有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致灾风险高。为科学应对不利天气影响,抓好汛期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省农业农村厅发布农业防汛减灾技术措施。

一、水稻

早稻。早稻陆续进入抽穗灌浆期,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受淹较为严重的田块排出积水后,及时补施尿素、喷洒叶面肥,增强植株抗逆性,避免植株早衰,促进灌浆结实。

再生稻。再生稻头季处于拔节孕穗期,降雨后田间部分养分会随着排水而流失,要适时补施尿素做穗肥,有条件的可施再生稻专用免追型缓控释肥,一次性解决头季穗肥、再生季促芽肥和提苗肥。

中稻。中稻大部分正处于返青分蘖期,稻田排出积水后,应适时给植株补充养分,采用“上喷下追”施肥方法,促进植株尽早恢复生长;根据秧苗生长情况,因苗因时及时晒田,可采用“轻晒多晒”的方式,减少无效分蘖,控制群体数量。

二、旱作物

抢排降渍。受淹的玉米、大豆、棉花等田块,要及时抢排积水,减少受淹时间。大水退后,及时清理“三沟”,降低土壤湿度,减少渍害。

加强田管。受淹的玉米,大豆、棉花,及时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增强植株抗性,促进恢复生长。

防病治虫。做好病虫害监测预报工作,及时做好病虫害的防治。玉米田块要重点预防玉米螟、纹枯病、茎腐病、草地贪夜蛾、斑病等,大豆田块要重点预防灰飞虱、红蜘蛛、蚜虫、点蜂缘蝽、豆荚螟等,棉花田块要重点预防盲蝽蟓、红蜘蛛、棉铃虫、枯萎病、黄萎病、红叶茎枯病等。

三、蔬菜

及时降涝排渍。受淹菜地应尽早排涝清淤,排除田间积水,减少淹渍时间,减轻受害程度,保护蔬菜根系健康生长,减少因积水和渍害导致的蔬菜窒息死亡,避免蔬菜提早罢园。

及时田间管理。扶正倒伏的蔬菜植株,摘除腐烂枝叶,适当培土壅根。喷施叶面肥,用0.2%的磷酸二氢钾+0.5%尿素液喷施,促进蔬菜迅速恢复生机。

及时防治病虫害。推行绿色防控,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带出田外深埋,对株穴喷药以防传染。农药防治需在雨过天晴后进行,注意安全间隔期。设施蔬菜换茬期可进行高温闷棚。

及时采收保供。对商品性成熟的在园蔬菜要及时组织采收上市,增加市场供应,减少灾害损失。对部分出现死苗、缺苗的田块,做好抢种、补种工作,对腾空的田块突击抢播快生菜,增加菜农收入。

及时修复设施。对受损的大棚骨架、立柱、棚膜等及时进行整修,增加支撑、补充压膜绳,避免次生灾害。尤其注意雨后棚脚容易松动,要及时检修加固,防止大棚倒塌。

四、畜牧业

排查隐患和加固设施。做好养殖场内用水用电情况安全检查。对不牢固的、存在危险的畜禽栏舍应及时检修,做到顶不漏雨,预防大风暴雨损毁设施。将低位处的生产设备、劳动工具等转移到地势较高位置。

做好物资储备。做好饲料、疫苗、消毒药品、消毒设施、抢险工具等应急物资储备,防止因道路损坏、运输中断等导致的饲料等物资短缺,提前做好饲料的防潮、防霉。

加强消毒灭源。及时清除被洪水浸泡遗留的淤泥、粪污和各类杂物,清理场区及周边沟渠疏浚,不留死角做好圈舍、车辆和周边环境消杀。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禽圈舍监测与巡视,发现异常,做到“四早”,对死亡畜禽及时按要求做好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杀,确保动物疫情有效处置。

五、水产养殖

及时采取安全预防措施。组织对养殖池塘、稻田、设施养殖、堤坝、进排水渠道、尾水处理设施等开展全面检查,及时加高加固防护设施,降低基础设施坍塌或水产品漫塘逃逸的风险。网箱养殖要及时加固绳索和网箱框架,防止被冲垮冲走。

做好养殖生产管理。合理调节养殖水位,及时开挖或清理排水沟渠,保持进排水畅通,防止出现内涝。加强水质调控,一般选在夜间或凌晨开启增氧机,保证养殖水体溶氧量,严重缺氧时可投化学增氧剂救急。强化疫病监测预警,及时打捞死鱼,防止疫病发生。

全面落实渔业安全生产责任。按照“提前介入、靠前指挥、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的原则,切实抓好渔船回港避风、人员安全撤离、生产生活用房加固等各项工作。抢险救灾时要特别注意人身安全,生产人员要配备救生设施,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组织撤离。

【责任编辑:周晓燕】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