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楚天都市报-极目新闻

378人,复原成功!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13日11:21 来源: 极目新闻微信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

2024年10月11日,

抚摩着大伯何兆申的画像,

阳新县教育局的退休干部何衍良很激动。

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大伯的具体形象

何衍良捧着烈士何兆申画像

何兆申留给后辈们的记录只有简单的文字。

他1911年出生,

1929年在家乡阳新加入赤卫队,

1930年被编入红十六军,

1934年牺牲。

何衍良从小也只知道,

大伯是一名红军,

牺牲在外地,

他的样子,

他从未见过。

大伯没有留下任何照片,

谁能把他当年的样子画出来?

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为烈士画像的行动,

让何衍良看到了希望

从去年年底至今,

阳新县已为378位烈士画像,

通过这样的方式,

赓续革命传统,

传播红色文化

为烈士画像,

从亲人零星的记忆中抢救模糊的影像碎片,

重新还原烈士的相貌,

这既告慰了历史和先辈,

也抚慰了烈士的亲人

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资料图片)

堂伯的照片

帮助他们看到了大伯的脸

何衍良听家里的老人讲过,大伯参加革命前,家里很苦,妹妹很小就被迫卖给他人当了童养媳,父亲去世早,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大伯年轻的时候是个个子高高的帅小伙,离开家以后再没有回来。有一位和大伯一同参军的同村人后来回家,告诉何家人,大伯在湖南的一次战斗中受了重伤,他把大伯背到了医院,但后来再没有见过他,应该已经牺牲了。母亲思念何兆申,几乎哭瞎了眼睛,临终时还一直喊着他的名字。

凭借模糊而残缺的记忆,画像团队依然有办法让远去的形象清晰起来。何衍良提供了3位堂伯的照片,电脑通过分析他们在骨骼特点上的共同点,合成画像,再通过修改,大伯年轻时候的样子,慢慢浮现出来

何衍良说,画像的修改会充分考虑家属的意见。家里还有一位堂伯见过年轻时的大伯,据他的回忆,现在的画像和年轻时的大伯已经非常接近

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介绍,对于那些没有留下照片的英雄烈士,可以采集其直系亲属的基因信息,结合历史资料和时代背景,运用AI仿生技术重建他们的面容

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资料图片)

重走烈士的路

寻访他们的足迹

画像还给了何衍良契机,让他实现自己多年的梦想,重新走一遍大伯的路。

他说,作为烈士的后人,要告慰先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也有责任把当年的故事弄清楚。

据同乡说,大伯牺牲在1930年左右,是在湖南的一场名叫株木桥的战斗中牺牲的。何衍良后来查找了很多资料,但都没有找到湖南有这个地方。

直到前几年,他无意中在曾在湘鄂赣根据地战斗过的老红军,曾任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的江渭清的回忆录中,发现了他们曾在江西万载县一个叫株木桥的地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这让他找到了线索。原来,株木桥虽然靠近湖南,但其实是在江西的辖区内。

去年夏天,何衍良和亲戚一起,驱车数小时,奔赴万载县寻访。在当地的档案馆,在大伯战斗过的万载县仙源乡,他感受到了老区人民的热情,也在寻访中了解到了大伯最后的战斗

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资料图片)

1930年至1933年,何兆申跟随红十六军,转战湘鄂赣的阳新、修水、万载等地。1933年4月,国民党军进犯湘鄂赣省委驻地万载县仙源乡。在株木桥,何兆申作为挺进队的一员,和战友们一起,把帽檐推到脑后,袒露左臂,趁着夜色摸近敌军阵地,甩出手榴弹,提起马刀,与敌军展开肉搏战。何兆申在战斗中腿部受伤,流血不止,经后方医院救治无效牺牲。

何衍良把他寻访到的大伯的故事写成了文章,寄到当地的报纸发表。他说,这都是珍贵的记忆,作为烈士的后辈,他有义务把他们的故事保留下来,不让它们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湮灭

用我的脸复原你的脸

95岁老兵再见父亲容颜

通过为烈士画像行动,还有很多烈士后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亲人的脸。

9月29日,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来到阳新县富池镇,为柯亨明送上烈士柯道生的画像

这是我爹,是我亲爹.....”富池镇小雅村,当95岁的老人柯亨明接过用AI仿生技术复原的烈士画像,泪眼婆娑。

提起父亲柯道生,作为儿子的柯亨明是陌生的,父亲牺牲得早,没留下任何相片,他只能从母亲的只言片语中,拼凑成一个模糊的形象:父亲是个抗战英雄。接过画像时,第一次见到父亲面容的柯亨明难掩激动,一遍一遍用因战争受伤的左手,摩挲着画像上年轻的脸庞。据柯亨明回忆,父亲柯道生曾任乡苏维埃文书,1930年白匪进攻苏区后,被敌人逮捕杀害,英勇牺牲,那时他只有1岁,还没有见过父亲。

柯道生烈士证明书

柯道生的英雄事迹在当地广为流传。时针拨回到1930年,柯道生因人告密被国民党抓捕,被严刑拷打得惨不忍睹时,他的嘴里还高呼着一首革命诗“只要主义真,杀了我柯道生,还有后来人”。

从小,柯亨明就听着母亲讲述父亲的英雄事迹,长大后,他立志要像父亲一样,报效国家。柯亨明1949年9月入伍,服役于68军202师64团,1951年11月入朝,在朝鲜战场荣立二等功和三等功各一次。期间,3次受伤2次重返前线,手指头被炸掉了几根。至今,在其大脑、腰部、膝盖还存有弹片。

柯亨明

柯亨明用因战争受伤的手扶着因中风无力的右手敬军礼

在柯亨明的儿子柯于卓心里,爷爷和父亲接力从军,参加革命,都是英雄,而这份红色基因也延续到了他这一辈。虽因身体原因不能参军,但他勤奋学习,毕业参加工作后入了党,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人民谋幸福。谈及儿子,柯亨明说:“希望他能够像我们的父辈一样,为国家做贡献,这也是我们烈士家属对英烈精神的一种传承。"

父亲没有留下任何照片,但是柯亨明自己就可以为画像团队提供依据。根据他的面部特征、骨骼特点,画像团队成功地复原出了柯道生的画像。

“爸爸,儿子想您了,您去世的时候我还小,没见过您的模样是我最大的遗憾,今天终于见到了。”

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柯国兴身上。父亲柯于迟奔赴抗美援朝战场时,他还没有出生。等到他出生,父亲已经牺牲在异国的战场上。父亲曾经给家里写过一封信,但是由于搬家,早已丢失,画像是现在关于父亲唯一的印记。柯国兴说,他要把这张画像永远保留在家里,让家里的子孙都记住烈士的脸。

柯国兴捧着烈士柯于迟画像

画的不仅是英雄的脸

更是永远的纪念

根据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统计,登记信息比较完整,在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两馆”内陈展有一定知名度的无照片烈士378位。他们也是第一批开展画像行动的对象。从去年底开始启动画像行动,运用高精度修复、运用AI仿生技术重建面容等多种手段,在今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前,这些烈士的画像已全部完成。下一步阳新县还将继续努力,为更多的烈士留下永恒的纪念。

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资料图片)

位于鄂东的小城阳新是全国闻名的“烈士县”,在第一次、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牺牲了约20万左右革命先烈,其中有名有姓在册记录的烈士达11238人。

遗憾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大多数革命烈士在牺牲前未能留下照片,这成为了后人的一大遗憾。这也是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开展画像活动最早的初衷。

但是,这些画像是不是真的像呢?

对这个问题,何衍良说,是不是能做到百分之百像本人,他们作为家属并不特别看重。有了烈士像,后人有了寄托,这才是画像最大的意义

阳新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人表示,为烈士画像是对历史英雄的纪念和缅怀,通过画像让后人能够直观地感受到烈士的形象,加深对烈士精神的认识和尊敬。AI技术能够根据有限的信息复原烈士的容貌,为烈士家属和后人提供了一个具体的形象来寄托哀思和敬仰。

湘鄂赣边区鄂东南革命烈士陵园公祭活动(资料图片)

何衍良说,给大伯画像,寻访大伯最后战斗过的地方,对他自己,对家族所有人都是一次教育。家里早年已经为大伯建了一座衣冠冢,春节、清明等时节都会祭拜。现在,他要把烈士像挂在祖屋的厅堂里,让家族的所有人都记住,烈士的精神,要由他们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刘建维】

Copyright © 2001-2024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合作咨询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