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升学考试中的体测一直备受关注
你知道吗,古代也有“体测”
那就是武举制度
今天,我们跟着这块
“虎榜冠群贤”武举石
来看看古代人怎么“体测”
想当武举人?
至少要举起这块石头
这块方方正正的石头看着平淡无奇
却是武举考试中的重要道具
作为清代武举考试的外场技勇类之一
掇石(也就是举巨石的意思)的石头
重量分为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等
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
按自身实力选择重量
测试时必须将石头提举至腰间
并且要停留一段时间才可以判为合格
你看,“虎榜冠群贤”武举石
侧面刻着它的“使用说明”
“光绪辛卯年置,虎榜冠群贤,重二百九十斤”
左右相对凹刻出花瓶形状
以便于抓握托举
有意思的是
这是一块自带“加油buff”的石头
“虎”自古象征勇气、力量
看看哪些考生可以举起它
从而“虎榜冠群贤”
另外,举起这块石头就可以获得荣宠
如“登瀛洲”(瀛洲是神话中的仙界)
△ 其实很多武举石都带着吉祥话,比如“鳌头”“状元及第”等。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藏
能徒手搬起二百九十斤石头的人
不用多说,一定是位大力士!
只需要舞枪弄棒?
武举也有文化课考试!
除了掇石,武举考试还考啥?
以清代为例
第一场试马箭(即马上射箭)
第二场先试步箭,合格后再考技勇
技勇就是力量考核,分三项:
首先是开弓,弓有八力、十力、十二力三等,限三次拉成满弓;
其次是舞刀,刀有八十斤、一百斤、一百二十斤三等,需前后胸舞花;
最后就是掇石。
△ 武举考试时使用的刀。南京中国科举博物藏
掇石是外场考试的最后一项
而且全凭考生实力,毫无取巧可能
可谓“成败在此一举”
△ 清代武举外场(技勇:弓、刀、石)三项考试示意图
要成为武举人
不仅要有高超的武艺
还要有战术上的智慧
通过两场考试后
第三场考试就是试策论
在清代,基本就是从《武经七书》中
(即《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著名兵书)
随机抽取段落,进行默写
这么看来
别说成为武状元了
做个武举人也不容易啊!
一起来看武举极简史
大家都知道,自隋唐到清末
科举制度共存在1300多年
武举制度则略短
历经唐宋明清四朝 绵延近1200年
不过,唐代初创武举
还没有“武状元”的概念
唯一令后世耳熟能详的中唐大将郭子仪
史书也仅记载他“武举高等”
没有详细名次
△ “武魁”匾。根据款文得知,该匾是同治元年(1962年)时任福建巡抚的徐宗幹主持壬戌恩科武乡试,为中式的武举人杨文维而立的匾。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藏
据学者统计
科举时代大约选拔了10万余名进士
其中武科进士有1.5万人左右
因为资料缺失
唐代武举只考证出23人
宋代2300余人
明代4000余人 清代8000余人
(元代未设武科)
武举的创建和完善改变了文举一枝独秀的局面
为选拔军事人才提供了途径
文化课很重要
锻炼身体也不能少
《文博日历》祝愿所有学生朋友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
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材
监制丨唐怡 制片人丨毕磊 文案丨邵希炜 视觉丨林琳 技术丨李照瑞 审校丨朱冬梅 统筹丨刘莹 戴广宇 特别鸣谢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 总台江苏总站 中国文物报社 指导单位丨国家文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