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湖北日报网)讯(通讯员 周梦凡)“这是咱七桥村手工做的红薯粉条,用的是纯红薯,煮着口感很好!”清晨,在七桥红薯粉加工厂,村支书陶泽武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村民分拣的身影。在荆门市东宝区子陵铺镇,以八角村王梅、七桥村陶泽武、金泉村陈滟雪为代表的3名“网红支书”,凭借“手机当农具、直播做农活”的探索,为镇里的特色农业打开新销路。截至目前,3人累计带动镇内特色农产品线上销售额超30万元,推动3个行政村形成“一村一品”雏形,带动相关村农户户均年增收约1万元。
直播赋能,让“本地货”走出村口
“以前村里种的红薯,只能等收购商来,价格压得低;现在我们把红薯二次加工成粉条,通过直播让外地客户直接联系我们。”这种“晒真实生产、讲乡土故事”的直播方式,使七桥村红薯粉条每月线上订单稳定在500斤左右,比此前单纯靠线下批发多了3成销量。
八角村支书王梅则把村里传统的“赶集文化”搬到线上,打造“八角云赶集”。每逢周六,她会带着镜头逛村里的雪枣制作、蔬菜采摘、共富菜园。这种接地气的直播,单场观看量多在1万人次,带动土鸡蛋、手工挂面等10余种本地农产品线上销量逐步提升。“咱不搞虚的,就把村里真实的东西拍给大家看,市民信得过才会买。”王梅说道
据统计3位“网红支书”累计开展农产品直播、文旅推介活动58场,涵盖红薯粉条、本地桃子、土蜂蜜等镇内特色产品,其中七桥村“手工粉条”通过短视频宣传,全网浏览量超6万次,逐步积累了一批稳定的周边城市客户。
产业造血,从“卖产品”到“建链条”
“直播不是只卖货,更要让产业能稳住、能发展。”陶泽武在粉条直播有了销路后,牵头扩大规模。如今,七桥村红薯种植面积从最初的300亩扩展至800余亩,还带动周边金榜、美满、枣店等村部分农户加入种植,预计户均年收入能多1000元左右。
金泉村支书陈滟雪则结合子陵铺镇“圣境山文旅”的资源禀赋,把直播间变成“乡土导游台”。她常带着镜头逛圣境山的桃园、特色农庄,还会在直播里告诉网友“从荆门城区开车到村里只要15分钟”“摘完桃子能去圣境山看滑翔伞”。这种“农旅结合”的宣传,让金泉村的桃子销量比往年增长了两成,今年国庆假期村里20余家农家乐的接待量也明显增长,日均能接待50-80人次。
党建引领,从“个人试”到“抱团干”
“一个人直播能卖些货,大家一起干才能走得远。”子陵铺镇党委镇长表示,镇里没有搞“批量打造网红”,而是推出“7890”网红支书计划,针对3位支书的探索,提供务实支持,邀请荆门本地电商平台的专业团队,开展了基层干部直播实训,教大家“怎么拍生产场景、怎么跟网友互动”。
为避免“各自为战”,镇党委还推动3个村“抱团合作”,八角村的“云赶集”平台,接入了七桥村的粉条、金泉村的桃子,形成“一村直播、多村供货”的模式;金泉村在推介农旅时,也会顺带宣传八角村的雪枣、七桥村的粉条,让游客能一次性采购。从直播间的初步“试水”,到田间地头的扎实“实干”,子陵铺镇的“网红支书”们未曾追逐“爆款噱头”,也不空谈“惊人数据”,他们只是凭着对家乡产业的深入了解,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为村民拓宽了致富门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