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生而不同,唯快不破,不只运货——揭秘花湖机场何以排名全国第四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04日20:20 来源: 长江日报

2025年1—9月,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以下简称“花湖机场”)货运航班量达 2.76 万架次,排名全国第四。一个投运仅3年的新机场,何以迅速跻身全国前列?长江日报记者历时数周调研采访,一探究竟。

10月14日,长江日报记者从武汉出发,驱车80公里,抵达鄂州燕矶镇。花湖机场就坐落在这里。它地处湖北中部,也位于中国的中部。

优越的地理区位,是花湖机场的独特优势。站在花湖机场沙盘前,湖北国际物流机场有限公司枢纽发展部副总经理何飞指向中心点说道:“这里的优势很明显,承东启西、连南接北。”

10月15日凌晨,花湖机场灯火通明,停机坪上“机来机往”。 记者史伟 摄

以花湖机场为圆心,画一个1000公里半径的圆,北京、上海、广州等主要城市尽在其中。从鄂州起飞,1.5小时飞行圈能覆盖包括长三角、珠三角在内的全国五大城市群。中国地理的“心脏”位置,被民航专家认为是建设物流枢纽的天然宝地。

2015年6月24日,顺丰集团决定:国际物流核心枢纽,选址鄂州。

随着机场拔地而起,时代的机遇也扑面而来。2020年4月,中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2022年4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得中独厚的湖北,迎来系统性、重塑性机遇。

“国家所需”与“区位所长”,在花湖机场交会。2022年7月17日,花湖机场投运;至2025年10月2日,成功开通第109条货运航线,货运航线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短短三年多,37家航空公司先后入驻,织就了一张覆盖54座国内城市、通达49个国际航点的“空中货运网”。

10月15日凌晨一点,花湖机场停机坪里,28岁的顺丰航空鄂州基地地服经理孙一丹正在巡视一架刚刚从西安落地的波音767全货机:“今晚顺丰有99个架次在花湖机场起降,相当于顺丰航空机队超一半飞机要来花湖。”

2023年9月,顺丰完成转场,将全国货运航线的主力都搬到了这里。数据显示,转场仅一年,花湖机场的货邮吞吐量便从2023年的24.5万吨飙升至2024年的86.5万吨,排名从全国第16位跃居至全国第5。

“现在一晚上,光顺丰保底就是2000多吨的航空吞吐量。”在孙一丹看来,好的地理位置是基础,再加上顺丰这样的物流巨头投入机队、航线、货源,机场的枢纽功能才被真正激活。

机场能够快速投入运营并发挥效能,得益于高效的审批和建设机制。项目启动阶段,通过并联审批、容缺受理等创新机制,原本需要一年半的20个证件在半年内全部办结。“只为机场尽早落地。”时任鄂州市临空经济区管委会主任尹俊武说。

建设阶段更是跑出了“花湖速度”:从批复到投运仅用42个月,比同类机场快近一年;主体工程21个月完工;转运中心钢结构吊装6个月完成,刷新行业纪录。

“我们走的是一条没人走过的路,正是这种‘一盘棋’的支持,让我们能快速成长。”湖北国际物流机场有限公司枢纽发展部副总经理何飞认为,花湖机场的每一次突破,都离不开国家与省市各级政府和部门的全力托举。

一秒钟,能做什么?

花湖机场的答案是:分拣77.8件快件,将42.9千克货物运抵全球。

调研发现,从跑道设计到夜间分拣,再到口岸通关,每一个环节都指向同一个目标:让货物流转更快。花湖机场通过一次次“效率闯关”,将“快”放大为核心优势。

10月19日凌晨1时2分,花湖机场西跑道,一架货机平稳降落。6分钟后,另一架货机从东跑道起飞。作为全国首家实现双跑道同时起降的货运机场,这种设计彻底改变了传统货运模式。

花湖机场货站内,工作人员正在将包裹分类组合“打板”。 记者史伟 摄

“对货运而言,跑道效率就是生命线。”花湖机场空管服务公司带班主任金鼎说。1900米间距的双跑道可灵活切换三种模式,让货机告别排队等候,高峰小时容量从常规的20多架次跃升至33架次。

效率贯穿每个环节。在停机坪,数字平台提前获取航班信息,升降平台与转运车辆无缝衔接。“满载55吨的货机,卸货只需25分钟。”顺丰航空地服经理孙一丹说。

转运中心内,2.3万台分拣设备自动运行。打板区域内,25岁的带班组长丁杰和同事们正将包裹分类、组合,拼装成符合航空货运规格的大包裹。“平均每人每晚可打板装箱1吨多的货物。”

凌晨3时30分,首批分拣好的货箱运向停机坪;凌晨5时30分,49架货机集体起飞。短短4小时的“货运窗口期”被利用到极致,实现全国38个城市次晨达,194个城市次日达。

每天深夜,顺丰货机如蜂群般从全国各地飞向花湖;破晓时分,又如蜂群般四散飞出。这种规律的“空中迁徙”,正是花湖机场“轴辐式”网络的日常运作。

“这相当于把多条‘小支流’汇成一条‘主干流’,再精准分流。”中国民航大学临空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允春解释道。他举例说,若全国多地都向兰州发“点对点”航班,不仅浪费航线资源,货机实载率也低。而通过花湖机场集中分拣后统一发往,效率更高。

数据显示,较之“点对点”直飞,花湖机场的货机实载率提高10%,航空运输成本降低18%,货物转运时效提升3小时以上。

10月20日清晨,鄂州超市的冷链柜前,挪威三文鱼刚刚上架。一天前,它还在挪威的渔港。同一天,一批波士顿龙虾从北美落地,中午就端上武汉市民的餐桌,全程仅19小时。

这种“小时级跨境鲜达”,得益于花湖机场的“机坪直提”模式。10月19日,在海关查验区,一批越南榴莲从落地到提离仅用半小时。原来,花湖机场已将海关、边检等口岸单位功能“前置”到机坪。

在北部货站,冷链车排起长队。由于紧邻高速入口,货物无需二次装卸,几分钟便能驶上高速。

今年前三季度,通过花湖机场进口的三文鱼、龙虾、榴莲等生鲜超1.4万吨,同比增长数倍。花湖机场让武汉、长沙、郑州等内陆城市与全球餐桌实现了“同步”。

10月24日傍晚,中国(鄂州)跨境电商产业园内,索马里籍主播木海正用流利英语向海外观众推销商品。直播结束,50多笔订单即刻生成——商品10分钟抵达花湖机场,当晚即飞往北美。

对跨境电商而言,花湖机场是实现“次日达全球”的关键。今年4月,中国(鄂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获批,园区已吸引336家企业注册,贸易额突破3.3亿美元。

园区运营负责人毕微指出:“花湖机场已深度嵌入我们的制造、仓储、物流与销售全链条,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伙伴。”

海里家里鄂州店店员在将切好的三文鱼装盘。记者史伟 摄

这种“合伙人”关系,最直接的驱动力就是:机场带来了机会,让企业能真正赚到钱。

以产业园内一家无人机企业为例,通过分析海外直播间的销售数据,发现北美消费者更青睐续航持久、信号稳定的机型。企业迅速调整产品设计,短短两个月内团队从零扩展到15人,销售额突破20万美元,日销无人机达4000美元。

“现在的花湖机场,就像一个‘产业路由器’,能连接全球需求与本地制造。”鄂州市临空经济区跨境电商专班负责人朱德高打比方说,这个“路由器”不仅输送货物,更输送数据、订单和商机,让产业与市场同频共振。

另一方面,花湖机场的“合伙人”战略,正重塑区域产业价值链。黄冈鳗鱼、英山云雾茶等农产品,借“空中丝路”实现从“土特产”到“高时效商品”的转型。

“从黄冈田间到韩国餐桌仅用9小时!”10月25日凌晨,顺丰航空货运专机搭载一批活体鳗鱼从花湖机场起飞,2小时后降落在韩国仁川。当天,韩国客户就品尝到了这份来自湖北的鲜美。

“以前走海运要5天,损耗高;现在当天就到,新鲜度上去了,客户复购率也跟着涨。”天马科技集团董事长助理孔卫东说。企业在黄冈布局了5个养殖基地,今年底年产活体鳗鱼将达1万吨。

机场的辐射力还推动鄂州、黄冈、黄石等地形成临空产业共同体。截至目前,花湖机场累计引进亿元以上临空项目225个。

市场的信任,是“合伙人”关系最坚实的证明。今年,“为花湖而来”的货代已覆盖所有省份,全国货代量前五的公司均在此“加仓”。经常往来机场的物流司机孙文华感慨:“花湖机场变化很大,车辆明显增多,全国各地牌照都有,有时甚至会排队。”

“现在每月5000吨都打不住!”鄂州龙耀国际物流的谢东华感慨。为应对激增业务,公司在机场旁设立前置仓以提升效率。

从生而不同的区位优势,到效率突破的运营实践,再到强大市场引力的加速形成,花湖机场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从行业“新星”到“全国第四”的跨越。眼下,向着“年货运量破百万吨、国际航班破万架次”的目标,这座年轻的机场正全速前进。

(长江日报记者刘海锋 黄师师 高喜明 摄影记者史伟 制图:张莉)

【责任编辑:杨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