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7月26日,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洪山礼堂举行。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院士及团队走上红毯。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2023年3月16日,2023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在武汉洪山礼堂举行,众多市民手持鲜花、挥舞国旗夹道欢迎。图为华中农业大学教授赵书红和团队走上红毯。(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何宇欣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姜胜来
站在“十四五”收官在即、“十五五”蓄势起航的关键节点,湖北科技创新又迎丰收。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中,湖北11位科学家成功入选,新晋院士人数创历史最高纪录,位居全国第二。至此,湖北两院院士超90位。
支点建设,关键在科技创新,科技强则湖北强。
省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将“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摆在战略任务突出位置,提出“深入实施科创引领战略,统筹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院士群体如何成为科创“领头雁”?面向“十五五”,湖北如何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顶尖人才密度决定创新高度
近日,G6全尺寸新型显示喷墨打印成套装备主体在武汉成功组装。它可以精确控制上亿滴墨滴的喷射与基板的精密运动,实现巨量液滴的微米级精确打印,代表着中国“屏”在全球竞逐中跑在前列。该装备正是由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尹周平教授团队成果转化而来。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科研方向。”尹周平的这句话,道出了湖北院士群体的共同追求。此次新晋的11位院士,覆盖了从基础研究到前沿科技的多个关键领域,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人才梯队。创新策源,新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何舜平研究员发起了“万种鱼基因组计划”,覆盖全球鱼类物种的1/3,重建全球鱼类分类演化关系。
“作为中国首个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空间基础设施,北斗系统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北珞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武汉大学姜卫平教授长期从事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及其工程应用研究,为我国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和空间基准的工程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姜卫平表示,中国的北斗产品、技术和服务得到全球138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认可,在全球市场中的应用模式更加丰富,领域不断拓展。而湖北珞珈实验室的北斗导航技术与众多湖北“小巨人”企业牵手,产业规模越来越大。
两年一届的院士增选,是中国科技界最高水平和荣誉的比拼,更成为湖北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关键支撑。截至目前,湖北两院院士总量已突破90人,近5年累计产生24位院士,形成了全国少有的高端人才集聚效应。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李德仁致力于提升我国遥感对地观测水平,为我国在测绘遥感领域从“大”国到“强”国的转变作出了杰出贡献。
闪耀成果印证:顶尖人才密度决定创新高度。
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
“十四五”期间,湖北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迈出坚实步伐。目前,全省已构建起以“1家国家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4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547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院士总数超90人,技能人才1121万人,高层次人才总量居全国第一方阵。
创新机制,构建人才强磁场。
产业所困,必是创新所急,但科技成果转化周期漫长。2022年9月,湖北出台“尖刀”技术攻关工程实施方案,独创“五个一”的“尖刀机制”:一款“尖刀”产品、一家牵头部门、一个示范场景、一家应用单位、一家投资机构。一批院士专家团队揭榜挂帅,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42把科技“尖刀”出鞘,在电磁发射、超高层闪存芯片、北斗通导遥一体、化合物半导体、生物育种、医工交叉等战略必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2024年8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省级层面的《关于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加强教育、科技和人才的统筹协调发展,促进人才从教育培养、科研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支持。截至目前,全省32个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全国第4,遥感技术等12个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学科10强。10家湖北实验室汇聚院士66位、科技人才3500余人,产出多项国际国内领先的科研成果。
今年3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了《湖北省战略人才力量“十百千万”行动方案》,计划用3至5年时间,培养引进10名战略科学家、100名科技领军人才、1000名卓越工程师、1万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其中,对于顶尖人才,湖北将依托高能级科技力量矩阵,“一人一策”引进,实行顶格支持。对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端人才,按需提供稳定足额的项目经费或直接股权投资支持。
今年2月,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团队与武创院达成合作,共建AI蛋白质设计研究所。莱维特教授不仅出任名誉所长,还在研究所的运营主体中实名持股,这在全国范围内并不多见。
“我们现在很有底气,不仅仅把科学家的创新成果留下来了,还把北上广深的项目、人才团队吸引过来了。”武创院院长李锡玲表示,湖北的科技创新生态是全国一流的。
加快打造
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全会提出,要深入实施科创引领战略,统筹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加快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更好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今年新春,湖北人形机器人首次组团亮相;现今,湖北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成为全国规模最大、场景最丰富的专业训练平台。由格蓝若与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学东团队联合研发的“大壮”正在多个岗位上“实习上岗”;在汉口火车站广场,四足机器人产品自9月起就已上岗迎新、疏导人流;10月开幕的东湖论坛上,由“劳动者家族”机器人担任店员的超市吸引了全球参会者前来购物。在陈学东、丁汉、刘胜等院士带领下,湖北已成功研发出劳动者、荆楚、神农、天问等系列机器人,在全国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湖北方阵。
近日,省科技厅厅长冯艳飞表示,预计2025年湖北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将分别达到3.5万家和5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将突破6000亿元。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9.7%,对规上工业增长贡献率年均超过30%,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他介绍,未来五年,我省将着力从增强原始创新策源功能、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等四个方面发力。其中,将完善“政产学研金服用”的“北斗七星式”成果转化体系,建强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布局建设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场景创新、企业孵化等平台,培育高水平技术经理人队伍;深入推进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和单列管理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和保护,推动更多科技创新成果走向生产线、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