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频道 > 湖北新闻

系列短评①:​要让娃从玻璃心走向金刚钻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10日15:15 来源: 湖北日报客户端

湖北日报客户端评论员  正旺

日前,一学校的悲剧引起不少教育从业者和家庭的反思。

一句批评,竟成决别。当年轻的生命因家长或老师的一句逆耳之言而选择纵身一跃,我们在无尽的痛惜与震惊之余,更被推向一个沉重而无法回避的思考深渊——一句逆耳之言都听不进,如何成为栋梁之材?

这句话,在此刻不再是抽象的哲理,而是带着血与泪的、锥心刺骨的拷问。

那个“一句都听不进”的孩子,其心理世界并非天生如此,而是在长期的成长环境中被逐渐“塑造”而成。在“赏识教育”被片面理解的今天,许多孩子在家庭中被置于绝对的中心,成长在由赞美与顺境构筑的“无菌温室”中。他们鲜少经历挫折,每一次微小的成功都被放大褒奖,而错误则被家长悄然抹平。这种环境下,孩子的自我认知是扭曲而脆弱,他们习惯于将自己视为完美的、理应被肯定的存在。一旦外界的批评击碎了这个幻象,他们感受到的不是“我的行为有误”,而是“我整个人被否定了”。

与此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下,孩子的价值被高度简化为分数和排名。来自老师和家长最尖锐的批评,往往也聚焦于此。当孩子长期被灌输“成绩好=一切好”的观念时,他们的自我价值就完全锚定在了这个不稳定的点上。一次考试的失利,一句关于学业的批评,就足以撼动其存在的全部意义,让他们感到前途尽毁,生无可恋。

而且,我们的教育,过多地灌注了知识,却极少系统地训练孩子如何面对失败、处理负面情绪。孩子们没有被教导“挫折是人生的常态,批评是成长的养分”。他们缺乏应对压力的“心理疫苗”,就像一座没有免疫系统的城市,任何一点“病毒”的入侵,都可能导致全线崩溃。他们不懂得如何将“逆耳之言”进行分解、消化,从中提取有用的部分,抛弃情绪化的渣滓。

【责任编辑:王焱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