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深圳11月16日电(记者仇清漪、黄耀漫)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篮球项目女子22岁以下组的赛场,只要有四川队的比赛,看台上总跃动着一团醒目的“红色火焰”——数十名观众穿着统一的红色短袖,口号整齐划一,目光紧随场上的每一次攻防。
他们并非专业啦啦队,记者上前攀谈得知,其中成员正是四川队球员们的爸爸妈妈和亲朋好友。带头喊口号的刘显亮是中锋刘馨悦的父亲,他从河南远道而来,热情地介绍着这个“家人团”:“我们从全国各地赶来,有陕西的,还有吉林的。”
这份跨越山海的陪伴,是球员们最温暖的底气。刘馨悦也很珍惜这份力量,“家里人能到场,让我感觉身后有了支撑,这股力量会激励我更努力做好自己”。
前锋张梓涵的妈妈陈丽说:“我非常支持孩子打篮球,为了鼓励她坚持自己的热爱,无论在哪里比赛,我都尽可能到场支持。”
女篮22岁以下组四分之一决赛现场,看台上还有一群格外打眼的小观众,他们来自深圳市南山区第二外国语学校(集团)海岸小学。整齐的校服、稚嫩而响亮的嗓音,让他们成了看台上最具活力的助威团之一。
他们之中有些人是第一次走进如此规模的职业篮球馆,但分析起比赛头头是道。六年级学生高铚呈说:“重庆队一开始快攻拿分,如果命中率再高一些,是很可能会赢的。”五年级的杨博宇补充说:“是的,他们人人能打,基本功很好。”
吸引孩子们的远不止技战术。高铚呈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运动员姐姐们的拼搏精神。就算大比分落后,她们也仍然在奋起直追。”
海岸小学大队辅导员陈美琳说:“运动员们永不放弃的精神,激起了孩子们心里的千层浪。希望他们把这种精神带回学校,影响更多同学。”
对这群第一次在家乡现场观看全运会的孩子们来说,每一次呐喊、每一个进球,都可能成为日后反复回味的瞬间。这场全国性赛事,正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一颗憧憬未来的种子。
沸腾的看台间,今年52岁的陈阿姨没有加入任何一队的加油方阵,却默默地为每一位表现亮眼的球员献上掌声。
一谈起球员,看似寡言的她立刻打开了话匣子:“我之前很关注女篮成年组比赛。这次在女篮U22组比赛中,发现四川队很厉害。”
来自东莞的陈阿姨从初中时就爱打篮球,她亲身感受着这些年来广东篮球氛围的日益浓厚。“那个时候篮球氛围没有现在这么浓厚,现在东莞每个村都有很多篮球场,好的球馆也越来越多。”对球馆她是如数家珍,“这个球馆(深圳大运中心体育馆)是深圳大运会的时候建的,我觉得深圳最好的球馆在深圳市体育中心,整体建造和观赛体验都非常好。”
岁月让她从赛场上的参与者变为看台上的支持者,但那份对篮球的纯粹热爱始终未变。“我现在不打篮球了,但我是球迷会的成员,经常到各种比赛现场给广东队加油。”言谈之间,陈阿姨的目光始终没有从球场上移开。
看台上下,心跳同频。在这一方球场里,有家人的深情牵挂、有孩子们的梦想起点、更有老球迷的长久陪伴。这里孕育着体育最初的朴素动能——成为生命中一股不息的暖流,滋养着对生活的热情与力量。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