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漳县城关镇田家营村的金美科林农业产业示范园,智能喷洒机器人正在作业。

扫码看视频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祝兆林 张源 南漳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龚良杰 江漫
秋冬交替,凉意渐浓,反季节蔬菜大棚迎来忙碌季。
在南漳县城关镇田家营村,金美科林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称“金美科林”)农业产业示范园里,40个棉被大棚鳞次栉比,蔚为壮观,一台台机器人穿梭在大棚之间。
走进大棚,温暖如春,青椒、草莓等长势良好,一台形似“坦克”的履带机器人在垄间行走,头顶喷洒出细细的水雾。
“该基地按无人农场标准打造,大棚内温度、湿度、光照智能调控,旋耕、起垄、喷防、播种、采摘、运输等农业生产都可由机器人完成。”公司总经理刘晓明说。
1987年出生的刘晓明,是一名用科技改变农业的理科生,将种植大棚建成一座赛博庄园,不仅荣获亚洲智慧农业领军人物、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全国十佳“助农先行官”等诸多荣誉称号,还成为布隆迪、马达加斯加、比利时、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智慧农业顾问”。
一颗草莓开启种菜路
随意耷拉的头发、紫色休闲外套、无框眼镜……刘晓明身上没有半点“菜农”气息。
事实也是如此,刘晓明毕业于空军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1年返乡投身农业。“对农村有感情,想用自己所学知识改变传统农村的面貌。”他说。
刘晓明第一个农业创业项目是土法养鸡,只喂粮食和青菜,但养了半年后发现,一只鸡每天的“伙食费”高达6毛钱,饲养一年半才能出栏,至少要卖300元才能回本。
土鸡变“金鸡”,不仅销售不畅,禽流感还给了他当头一棒,因不懂疾病防治,5000只鸡几乎全军覆没,亏损200余万元。
2016年,大棚草莓产业兴起,在城关镇李家院村,刘晓明被个大、味甜的草莓吸引,东拼西凑180万元,与人合伙租赁100亩地建起草莓大棚。大棚草莓种植技术门槛不高、生长周期短,刘晓明当年就盈利60余万元。
“大棚种植是最基础的设施农业,种植全靠人工,用工成本高,作业效率低。”刘晓明说,现在农村空心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产业发展。
刘晓明认为,蔬果是居民日常生活所需,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但必须和大田一样实现高度机械化,才能降本增效大规模种植。
购买零件“手搓”机器人
2019年,刘晓明在城关镇张林村流转200亩土地建设联动大棚,推广机械化种植。
旋耕起垄和喷洒植保是大棚作业里最需人工的环节,刘晓明斥资8万余元购置一台适用温棚作业的拖拉机,用于旋耕、起垄,但实际运用并不理想——机械动力不足导致土地旋耕深度不够,起垄高低不平,只能前面机械作业,后面人工修整。
“不仅没能省时省力,还增加了人工成本。”刘晓明总结,大棚农机市场小众,市面上可供选择的设备不多。既然买不到,那就自己造,他以市场已有的设备为基础,购买零件组装更加适合大棚种植的智能设备。
更换大功率发动机、抬升底盘、加大水箱容量、增设机械臂加大喷雾面积……2020年底,刘晓明“手搓”的无人喷洒农药机器人问世,采用人工遥控操作,喷洒一亩地仅需3分钟左右,每亩地每年节省人工成本千余元。
这仅仅是个起步,刘晓明的目标是实现智能无人化操作。2021年起,刘晓明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文理学院等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相继研发出适合大棚的植保、旋耕、起垄、采摘等7大类12款智能农用机械设备。
2024年,金美科林的智能喷洒农业机器人摘得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银奖,刘晓明受邀参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发展中国家技术培训班讲座,他关于《创新创业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路径研究》的讲座受不少国家青睐,布隆迪、马达加斯加、比利时、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国聘其为“智慧农业顾问”。
大棚基地变赛博农场
2023年,刘晓明在城关镇田家营村流转500亩地,启动了第三代棉被大棚蔬菜基地建设,与该基地同步启动的还有科研创新工作室。
刘晓明招募5名博士生、10名硕士研究生、6名本科生组成科研团队,年投入科研经费超千万元,研发智能农业机器人和智慧农业大数据平台,累计申请授权国际PCT专利6件、国内发明专利25件、实用新型专利16件,主持3项国家标准项目与2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国家科技支撑技术重点课题。
“智能化农业,是给基地装上大脑,通过物联网技术将基地和设备深入融合。”在田家营种植基地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上,每个大棚内的作业场景以及温度、光照、虫情病害等数据一目了然,并自主完成通风、喷淋等操作。轻点鼠标,智能农业机器人即可自主在大棚内开展旋耕、起垄、播种、施肥、采摘等作业。
本月底,金美科林自主研发的大棚巡检机器人将投入使用,作为智慧平台和智能农机的信息枢纽,推动基地生产迈入无人化。
刘晓明介绍,巡检机器人将替代人工,每天定时对各个大棚内的作物进行“体检”,将作物的长势、病虫害情况反馈给控制中心,后台大数据分析后制定施肥、杀虫等应对措施,最后下达给智能农机完成,全程实现智能化联动操作。
“以前想通过智能农机替代传统作业方式,现在更希望用大数据平台+智能农机改变生产体系。”刘晓明说,智慧农业平台能适应不同的作业场景,通过大数据将田间信息和智能农机深入融合,通过空地协同、多机联动的作业模式,让90%的农田作业由智能机器人去完成。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 4212025003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鄂B2-20231273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鄂)字第00011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1706144 -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鄂)字3号 -
营业执照
鄂ICP备 1300057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0602000206号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