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三千年前古曾国揭神秘面纱 “曾随之谜”彻底破解

2014年5月23日 第40期

1978年,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震惊世界。由此,引出了一个令考古界和史学界争论不休的话题:今随州之地——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随国,为何频频出土曾国文物?曾、随到底是何关系?这一争论了36年的“曾随之谜”,终于被彻底破解。昨考古学家首次披露:经对随州出土文物进行整理,可以断定,曾国就是随国!

3000年曾国揭面纱:铭文佐证 曾国就是随国

  5月22日,着名考古学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凤春披露:经悉心对随州出土文物进行整理,可以断定,曾国就是随国!20日,我国着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首个提出“曾随之谜”的李学勤先生,在随州查看相关文物后充分肯定这一成果,认为“曾即随说”大局已定,“曾随之谜”已不再是谜。

“曾随之谜”众说纷纭

  何谓“曾随之谜”?黄凤春解释,“曾随之谜”即“曾国随国之谜”。史料记载,随国是春秋早期汉东第一大国,但长期以来,在古随国辖境内出土的多是曾国铭文铜器,而非随国铭文铜器。由此引发学术界争论——曾、随是一国两名,还是两个国?这个谜团持续30多年,一直未解。

  据介绍,“曾随之谜”由来已久,但在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成功发掘曾侯乙墓后,这种争论更为激烈。黄凤春说,关于曾国其名,在春秋、战国的文献里,均没有记载。从宋代开始,却有曾国出土 的青铜器见于著录。新中国成立后,在河南南阳盆地南部和湖北枣阳、随县一带的随枣地区,也相继出土了不少曾国青铜器。对此,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说法。

  一种观点认为,曾国即随国,理由是它们所处地域相同。曾国器物出土地点以“随枣走廊”东南端 即今随州、安陆、京山之间较为密集。根据文献资料记载,在相同时期,这一带为随国所在地,因此“ 曾”即是“随”。此外,古籍中一国两名的记载很普遍,如“楚”称“荆”,“魏”称“梁”,比比皆 是。

  但不少人认为“曾”即是“曾”,“随”即是“随”,二者不可混同。

铭文佐证 “曾即随说”大局已定

  1978年后,随州频频发现曾侯墓,尤其是2011年以来,叶家山西周曾侯墓、文峰塔东周曾侯墓两大墓葬群相继发掘。

  作为这两大墓考古领队的黄凤春说,“对曾国研究最大的难点是,这一古国在史书上没有任何文字记载 ,只能通过考古寻找证据。”“通过对发掘的文物室内整理,我们接连发现了几段重要铭文。”黄凤春 介绍说,一是文峰塔东周曾侯墓中,曾侯编钟上有段铭文:“白适上通,左右文、武,达殷之命,抚定 天下,王遣命南公,萦宅 土……”

  黄凤春解释,其中“白适”,指的是西周重臣、文王四友之一的南宫适。铭文说,南宫适得到周王 重用,辅佐周文王、武王,灭殷平定天下,周王即分封南宫适,到南方营建城址。

  “铭文出自曾侯墓,周王显然分封的是曾国,受封地在今随州地域,也就是史书记载的随国。”黄 凤春表示,《左传》记载“汉东之国随为大”,意为周王在汉水东面分封的诸国中,随国最大。

  还可佐证的是,叶家山西周曾侯犺墓一件簋上的铭文说:“犺乍剌考南公宝尊彝”。黄凤春解释说 ,曾侯犺称“南公”为“考”,“考”为对逝去父辈的称谓。由此可知,曾侯犺为被封于曾国的南宫适 的后代。

  另外,曾侯编钟上一段铭文记录了公元前506年的吴楚之战,铭文中是吴、楚、曾三国,而文献记 载的是吴、楚、随三国,“曾即是随,已没有悬念。”黄凤春说。

  封为曾国,为何史籍记载为随国?据介绍,春秋战国时期,一国两名现象比较普遍,如河南南阳附 近的吕国又称为甫,山东安丘的州国又称淳于。

  “距今约三千年的古曾国,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黄凤春说。

探寻尘封的曾国:随州3次考古解开千古谜团

意外:开山炸石发现2400年前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叶家山墓和文峰塔墓,黄凤春考古生涯的3个重要节点,都指向同一个古老的国度——曾 国,一个存续了700余年却无任何文献记载、被历史的尘埃深埋着的诸侯国。

  1978年2月,随县(今随州市)城郊,驻军某部雷达修理所为扩建厂房,在一座名叫擂鼓墩的小山 包上开山炸石。石破天惊,不仅意外发现距今2400多年的曾侯乙墓,也打开了通向古曾国之门。

  黄凤春介绍,其实,早在北宋时期,我省安陆就出土过2件“曾侯钟”。1933年,安徽寿县朱家集 楚幽王墓中,出土一对大型的曾姬壶,当时,历史学家刘节先生就根据曾姬壶铭文推断,在历史上应有 一个姬姓曾国存在。

  曾国的背影,在历史的记忆中时隐时现,却让人捉摸不定。曾侯乙墓中出土随葬品15000多件,其 中曾侯乙编钟一套64件,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套青铜编钟。出土器物上有大量铭文,多处铭刻着“ 曾侯乙作持”字样。

  曾侯乙是谁?根据考古发掘推定,他生于公元前约475年,卒于公元前约433年,为曾国国君。这进 一步证实,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国名为“曾”的诸侯国存在,其政治中心在我省随州一带。

蹊跷:随国封地不断挖出曾侯墓

  2010年底,随州市经济开发区淅河镇蒋寨村村民在平整土地时,意外挖出青铜器,由此,叶家山古 墓群被人们发现。

  黄凤春领命带队前往,共发掘墓葬140余座、马坑7座,出土青铜器以及陶、铜、瓷、漆木、玉石等 各类文物近3000件。

  这次考古,又有了震惊中外的发现。有5座墓葬出土的铜器上发现“曾”、“侯”、“曾侯”和“ 曾侯谏”铭文。根据墓葬规格和出土铭文推断,这5座墓葬可能为曾侯谏墓、曾侯谏夫人媿氏墓、曾侯 谏之子白生或其夫人墓。

  由于叶家山墓群比已知的曾侯乙墓要早500余年,这一发现,将曾国历史前推到了西周早期。

  2012年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随州东面文峰塔一带拆迁工地上,勘探出60多座东周时期墓葬。当 年8月,抢救性考古发掘开始。

  令考古队兴奋的是,不断挖掘出的500多件铜器上都有铭文,“曾”、“曾子”、“曾大司马”等 字样依然清晰,显摆着这些墓主的贵族身份。在这次发掘中,还发现一座长、宽各约16米的大型墓葬, “根据铭文推断是曾侯丙墓”,黄凤春说。

  曾侯乙、曾侯丙,加上近30多年不断在随州出土的曾侯谏、曾侯与、曾侯宝等许多曾侯墓,逐渐勾 勒出古曾国的脉络与轮廓。

  然而,令史学界困惑的是:曾国在史籍里从无记载,而其在西周、东周到战国不同时期的文物,却 不断在周王朝分封的诸侯国——随国的所在地随州出土。曾国和随国是什么关系?

惊喜:一件铜器揭开千古谜团

  1979年,文峰塔旁的义地岗墓地中出土两件青铜戈,其中一件铭文为:“周王孙季怡孔臧元武元用 戈”;另一件铭文为:“穆侯之子西宫之孙,曾大攻尹季怡之用。”

  两件铭文中,出现了同一个名字——季怡。黄凤春解释说,二者无疑指同一个人。“周王孙季怡” ,表明主人是周王后代,姓姬;“曾大攻尹(注:掌百工之官)季怡”,载明他是曾国穆侯之子,这说 明曾侯也是姬姓。

  “史料记载,随国是周王朝分封的同姓诸侯国,也姓姬。”黄凤春说,由于“曾”和“随”的族姓 、地域都相同,一些学者认为考古发现的曾国就是文献记载中的随国。但有学者持不同意见。

  文峰塔古墓带来惊喜。“曾孙邵”的墓葬中,除出土了一批带“曾”字铭文的铜器外,还发现了一 件随国铜器,铭文上写“随大司马嘉有之行戈”。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科学发掘出土的第一件随国铜器。”黄凤春说,同一墓葬中既有“曾” 又有“随”,可以基本断定曾国就是随国了。

还原神秘古曾国:以随州为政治中心 为汉东第一大国

  曾国,一个存续了700余年却无任何文献记载、被历史的尘埃深埋着的诸侯国。随着从西周早期到战国中期多个曾侯墓葬的发掘,以及专家对器物和铭文的研究不断深入,人们对曾国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这个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古国,逐渐撩开了神秘面纱。

曾国在哪里

  早前,关于曾国文物的零星出土并不在随州。

  1933年,历史学家刘节推断,曾国范围“北起新郑,南及光州,西起南阳,东抵雎州”,也就是现 河南郑州以南区域。

  直到1978年,当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发掘后,考古学家、历史学家们断定:曾国中心并不在豫南,而 应在现随州地域内。“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墓地一般离都城不会太远。”黄凤春解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批刻有铭文的曾国铜器,相继在我省随州、枣阳、京山、襄阳、谷城以及河 南南阳盆地以南的新野一带出土。黄凤春表示,曾国的地盘很明朗了,它以随州为政治中心,覆盖上述 区域。

曾国有多“老”

  黄凤春说,根据此前的文物考证,一般认为曾国是西周晚期才立国,一直绵延至战国中期。“叶家山考古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将曾国立国时间提前至西周早期。”

  按照公历纪年,曾国处在约公元前1030年至公元前320年,延续了700多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

  黄凤春介绍说,根据考古发掘的人体骨架测量,曾国人身高多在1米6左右,寿命30-40岁,“曾侯乙为42-45岁,算得上高寿了。”

曾国有多大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朝,开创了西周276年的历史。为了牢固控制大片领土,周王“分封亲 戚、以藩屏周”,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

  汉水下游以东的随州地区,历史上素称“汉东”,也被称作“汉阳”或“汉川”。史书记载,周王在汉东一带分封有众多的姬姓诸侯国,素有“汉阳诸姬”之称。“这是由于这一区域非常重要。”黄凤春说,随州东北部、西南部分别为桐柏山和大洪山山系。在桐柏山和大洪山山系之间,从枣阳到随州形成一条狭长通道,被称作“随枣走廊”。沿此“走廊”由南阳盆地经由襄阳、枣阳南下可直贯汉水下游,狭窄且无山系阻挡,可谓是周王朝控制南方的军事要冲之地。

  《左传·桓公六年》说:“汉东之国, 随为大”。也就是说,在汉水东边诸侯国中,随国(即曾国)最大。曾国最初的疆域有多大?从地理格局看,以叶家山这一西周早期曾侯墓地为圆心,其西与溠水流域安居羊子山的鄂国(今随县安居镇一带 ),半径直线距离25公里,其北与漂水上游厉山的厉国(今随县殷店镇一带),半径直线距离35公里。“这与文献记载的周礼制是相符的。”黄凤春解释,周制是以爵位高低给予封地,按《礼记·王制》记载:“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曾国作为诸侯国,其规模与“方百里”大致相符,这说明西周早期曾国面积并不大,偏居于随州漂水流域附近。但随着鄂被周消灭,姬姓曾国迅速地扩展至汉北及河南新野一带,成为替代鄂国的名符其实的汉东第一大国。

穿透历史尘埃,小编似乎看到了沉睡三千年的古曾国诸侯纷争的场景,仿佛听到了2400多年前来自古曾国的美妙乐音,这就是考古的魅力。

相关稿件
延伸阅读

  4月11日,由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主持发掘的随州文峰塔东周曾国墓地,获得“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一年一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从1990年开始评选,我省此前已有郧县人头骨化石(1990年)、湖北鸡公山遗址(1992年)、潜江龙湾宫殿遗址(2000年)、巴东旧县坪遗址(2002年)、郧县辽瓦店子遗址(2007年)、随州叶家山西周早期曾侯墓地(2011年)获此殊荣。

往期回顾
本期编辑:唐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