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

1位老师 2个学生 袖珍小学还能撑多久?

2014年5月14日

巴东县溪丘湾乡堰塘坪村,一个2000多米绝壁上生出来的村庄,曾是熊出没的地方。这里此前是一个乡,4所小学,现在只剩4个村,一个教学点,这个教学点只有一名老师,两名学生,是名副其实的“袖珍学校”。

老师头发斑白 已经在这工作41载

  巴东县溪丘湾乡堰塘坪村现在只剩4个村,一个教学点,老师袁本安是这里唯一的老师,已在这工作了41年的他戴着老花镜,头发斑白,身材高大,声音哄亮。空荡荡的教室里,三张老式课桌呈“品”字形摆放,两名学生正在听袁本安讲《乌鸦喝水》。

  袁本安既是校长,又是班主任,还要负责安全保卫,小学三年级以前的课他全教,包括语文、数学、自然、体育、音乐等。

家庭宽裕学生宁愿奔赴更远更“贵”的小学就读

  该村村支书王联龙介绍,现在全村学龄儿童有41人,但凡家庭条件宽裕点,基本上都把孩子送到山对面的中心小学就读,每人每年至少要花1万多元。

儿子有意带妻子回到这个教学点 “子承父业”

  袁本安的儿子袁睿今年33岁,从湖北民族学院毕业后,在广州一中学任教。他在电话中说,他理解父亲的坚守,如果政策允许,他和妻子可以回到这个教学点,接父亲的班,为深山的孩子传授知识。

湖北“袖珍”小学远不止这一个

2位女教师撑起孝感山中袖珍小学 仅4名留守孩子

  在大别山西南麓,大山深处的大悟县阳平镇,刚刚有了一所“袖珍学校”。今年暑期,大悟县阳平学区了解到,该镇柳林村有4个适龄留守孩子由于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到周边村小上学至少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一直没有踏入过校门。暑假过后,阳平镇党委政府和学区经研究决定恢复柳林教学点,从其他小学调来两名老师在此任教。

十堰:一老师俩学生 57岁老汉坚守38载

  2013年9月1日,十堰市中小学校相继开学,而在郧县柳陂镇马蹄沟教学点,却只有一位老师两个学生。马蹄沟教学点地处深山,因为交通不便,环境艰苦,多年来,选派到这里的老师来了又走,而今年57岁的金善国在此一呆就是38个春秋。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年来金善国一直开展复式教学,即:将学前班、一年级、二年级三个班级的学生编成一个班,在同一节课上,用不同的教材对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教学。

恩施教师1人坚守大山教学点23年 家人义务教书

  在恩施州的茫茫大山之中,有一所只有28名学生的“袖珍学校”。这里,有一位“爷爷老师”,他就是56岁的王永祝。从儿时起,他就梦想着做老师,因为“教师是我一生向往的职业,我这一辈子就只想把这件事做好”。不仅自己一头扎在这个学校,王永祝打起了家人的主意。读研究生的女儿王慧被拉来免费教了两个寒暑假的英语。王慧毕业了,教英语的任务就转给了大学毕业的儿媳王雪。就这样,28个孩子的英语启蒙教育,被这姑嫂俩免费包了。儿子王伟被分派当体育老师,妻子杨芝荣则被“任命”为学校“后勤主管”。王永祝一个人拿工资,却把一家人都拉到了教学点。

农村学校生源萎缩后的生存之道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到了第28个年头,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已迈上健康轨道,出生率逐年下降,农村适龄上学儿童人数锐减;加上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当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乡镇、县城和中心市区,不少农村学校的生源日趋萎缩,由此引发了农村基础教育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生源萎缩引发的农村校“麻雀生态”

  出生率逐年下降,农村适龄上学儿童人数锐减;城镇化建设和经济发展,相当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乡镇、县城和中心市区,不少农村学校的生源日趋萎缩,由此引发了农村基础教育一系列困难和问题。学校规模越小,生存越困难,尤其在生源不断萎缩的时候,学校运转更是举步维艰。这在农村学校的校长中,是一条公认的“经验”。但是,不管这些农村小学是否愿意,生源不断减少,学生不断向城市转移,还是不可阻挡地来临。农村学校的生存空间,也像它们的学生数一样,逐步萎缩。

规模化“寄宿”学校或能解题

  为了解决农村学校生源萎缩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撤点并校”配以设立规模化的寄宿制学校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部门的一个重要思路。寄宿学校最大的特点,就是能为大量低龄学生提供住宿条件,和城市小学以走读为主有很大区别。采用“寄宿制”,不但省去上学学生往返几十公里的路程,而且为农村学校的撤并创造有利条件,让农村的孩子没有因为学校的撤并而失学,也没有让他们的家庭因为撤并校增加负担。

 

 

  学校可以袖珍,教育资源却不能失衡。教育改革是否合理,有太多标准,但是我们心中有最质朴的一杆秤,那就是“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