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老河口市委书记王世荣
采写:记者裴斌
访谈背景:
老河口市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居汉水中游东岸,素有“襄郧要道、秦楚通衢”之称。全市辖1个乡7个镇2个办事处,版图面积1032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老河口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有“天下十八口、数了汉口数河口”之美誉,是牛郎织女神话的传说地和七夕节的发源地,是春秋名将伍子胥的故里,汉代开国丞相萧何的封地,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曾在此出任县令,是《黄河大合唱》词作者、诗人张光年的故乡。
近年来,老河口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聚精会神搞建设,心无旁骛谋发展。以重振明星城市辉煌,打造“五个老河口”为总体目标,以招商引资培植经济增量,以项目建设夯实跨越式发展基础,发展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显著提高,经济结构日趋优化,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升,正处在历史上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全省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连续3年大幅进位。2010年名列全省第25位,2011年有望进入20强。
2012年1月29日,湖北省委、省政府召开“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电视电话会议。近日,老河口市委书记王世荣就“重振明星城市辉煌、争创新业绩”等话题,接受了荆楚网记者专访。
老河口滨江美景
荆楚网记者(以下简称记者):请问当前老河口市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什么?
王世荣: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老河口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扣发展第一要务,高举跨越式发展旗帜,以“2311”工程建设为总抓手,做大做实做强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实施沿江组群发展战略,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发展平台,推进全域老河口城乡一体化发展,奋力冲刺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全力打造“五个老河口”,全力助推“四个襄阳”建设,重振老河口明星城市辉煌。到2016年,全市生产总值确保实现450亿元,力争5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5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
老河口经济开发区一角
记者:老河口市提出“2311”工程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王世荣:为了实现老河口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老河口市委、市政府根据全市经济、人口、资源等实际,创造性地提出了新阶段建设老河口的重大战略构想——“2311”工程。“2”即高标准打造两个区:城南新区、经济开发区;“3”即全力建设三个园:农产品加工园、科技产业园、循环经济产业园;“1”即扎实推进一个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仙人渡镇;“1”即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力争用1—2年的时间县域经济综合排名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2311”工程是市委、市政府在继承多年来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重新审视老河口市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适应新的发展要求,逐步探索形成的,内涵十分深刻,并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深化。
湖北奥星公司生产车间
记者:2011年,是老河口市“2311”工程的启动之年,在这过去的一年里做出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
王世荣:2011年,老河口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2311”工程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突破了制约经济发展的土地、资金等瓶颈,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
2011年,全市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65亿元,增长16.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7亿元,增长70.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0.2亿元,增长68.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06亿元,增长60.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6亿元,增长2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099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8367元,增长18.8%。
实施“2311”工程,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展。加快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年投入4。5亿元,扩区5。8平方公里。拉大路网框架,完成316国道(环一路至电站路)改线路基工程和光化大道(机场路至胜利路)建设;开展农产品加工园城东大道延伸段、环四路、纵一路建设,科技产业园锦绣路、横二路及地下管网等工程即将竣工;循环经济园楚凯路、王楼西路、科技产业园横一路正在建设之中。启动城南新区建设,高标准完成了城南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实施汉滨、卢营小区建设,完成新一中规划设计和土地征收工作。推进城乡一体化试点建设,王楼、陈埠、三同碑、蒿堰河等迁村腾地小区建设稳步推进。
实施项目建设工程,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第一抓手,开展专业招商、产业招商。2011年共引进实施招商引资项目203个,总投资119.1亿元,实际到位资金63.69亿元,投资过10亿元的汉重精密铸造,过5亿元的旺前企业园、过亿元的山江重工铸钢、奥星油脂深加工、新赛农产品加工物流园、万科汽车零部件、香港风尚粘胶剂、新景科技、雪飞化工等17个重点工业项目开工建设,万盟数控、葛洲坝余热发电、昱坤纺织、楚凯二期、新昇变压器等一批重大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开展项目建设年、百日大会战活动,开工建设项目230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62个,在建过亿项目33个。
实施产业优化升级工程,工业经济总量进一步扩张。突出重点产业,扶持优势企业,推进工业经济规模扩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8家。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建立研发、检测、检验机构,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9项,获批国家级创新基金项目5项。奥星、华松、万盟、楚凯等一大批重点企业与央企、上市公司、投资公司等实施优强联合,共谋发展。狠抓节能减排,淘汰了4家企业落后生产线,关闭了3家小企业。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率均达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4%。
实施城市经营工程,区域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围绕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滨江园林城市目标,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政府投入公共规划编制经费2000多万元,聘请中规院、北大景观学院、上海同济大学规划设计院、省规划设计院等国内一流设计团队,高标准实施河谷组群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修编、城市景观风貌规划等,完成循环经济园、军民结合产业园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规划区内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100%。
实施民生保障工程,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坚持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协调发展,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856人;“五险”参保达37万人次,参保率名列全省前茅;建设廉租房1962套、公租房463套。积极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新一中建设工程进展顺利,新建2所农村公办幼儿园。着力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乡村两级全面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让利惠民793万元;新建扩建卫生业务用房10597平方米,新农合报销比例提高7个百分点。
湖北万盟数控公司生产车间
记者:请问老河口市“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发展基本情况如何?取得哪哪些发展成就?
王世荣:“十一五”期间,老河口市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致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0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135.5万亩;农林牧渔总产值达到43.4亿元;粮食总产量由达到34.74万吨,比2005年增加7.59万吨,增长27.9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7044元,比2005年增加3423元,增长105.78%。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14家,其中省级7家,襄樊市级12家,规模以上的达到74家,年产值90.2亿元。防沙治沙、长防林工程建设成效显著。机耕、机收水平达到90%以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共83家,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人数达22000余人。
城南新区规划效果图
记 者:请问老河口市在“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还将有哪些新举措?
王世荣:“十二五”末,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比“十一五”末增长84。6%;粮食产量达到40万吨,增长15.14%;农产品加工园区加工产值达300亿元,增长254.6%;培植1—2家国家级农业产来化龙头企业,1家产值过百亿的龙头企业。主要措施:
一是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围绕打造百亿元园区的目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扩展园区规模,着力把园区打造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到2015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业产值300亿元。巩固壮大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重点支持奥星菜籽油加工、梨花湖食品磷脂多糖等骨干项目,使其尽快做大做强。
二是强力推进“六个一”工程建设。实施“一篮果”工程,提档升级果品种植加工业,扩大产业规模;抓好“一只兔”工程,依托煜婷兔业公司和兔业养殖合作社,建成年出栏50万只以上的肉兔养殖加工基地;实施“一斤鱼”工程,大力开发精养高效渔业,加快推进渔业产业化,到2015年实现渔业综合产值8亿元以上;实施“一包面”工程,整合全市小麦及面粉加工企业,扩大产能,提升工艺,建成年种植优质小麦40万亩以上;实施“一袋米”工程,依托奥星粮油、莲花井米业等企业,做大精米加工产业,建成年优质稻种植面积22万亩,年加工精米5万吨,年产值达5亿元的稻米加工大型产业化企业;实施“一壶油”工程,整合油类加工资源,做大做强奥星、劲旺、回天等油类加工品牌,形成年加工成品油达到150万吨以上。
三是大力发展畜牧水产业。培植养殖企业、畜牧大户、专业合作社等养殖主体,支持建设大型专业化养殖小区,大力发展特色养殖,努力提高畜牧产业发展的比重和效益,争创畜牧养殖大市,十二五期间生猪饲养量每年增加10万头,特种养殖每年增长幅度达到20%以上,到2015年肉兔出栏达到200万只。以水产养殖为重点,发展高效渔业,积极推广健康养殖新技术,促进水产业持续发展。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大力推广新优良种、轻简化栽培、无公害生产等实用技术,到2015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50万亩以上。加快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加强农机监理和安全生产管理,到2015年主要农作物农机综合作业率达到90%以上。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加大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识保护力度。
五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好循环经济试验区项目及各类扶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性项目,通过一大批项目的带动辐射,扩大新农村示范点的覆盖面和辐射力,促进全市新农村建设由点向面逐步推开。在巩固百里生态文明走廊创建成果的同时,在中心集镇开展文明集镇创建活动,每个乡镇选择2—3个村开展文明新村建设试点。
六是积极引导农民就业和创业。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外出务工技能培训,每年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达到1万人以上。建立一整套完善的全民创业就业保障机制,确保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鼓励各类社会劳动者参与高效农业开发,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领办种养合作社,在服务农业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流通和服务业,促进农民就近转移增收。到2015年全市新增回归创业实体达到300个,新增投资4亿元以上。
七是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富民兴社诚信创业计划”,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和支持农民办社、入社,到2015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00家以上。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工程”,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新建和改造40个农家店。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八是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鼓励农民进镇居住就业,并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和工业园区建设,有效利用城乡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用地流转等途径,缓解园区建设制约“瓶颈”问题。加快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在项目建设、资金扶持、用地政策、资源整合、人才保障、激励约束等方面的措施,到2015年使95%以上的行政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抗战文化广场夜景
记者:提能善政促跨越,关键在人,强化干部队伍能力席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不可或缺,在这方面老河口市是如何谋划的呢?
王世荣:强化组织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是决定因素。要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政治坚定、团结实干、开拓创新、廉洁为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坚强领导核心。
健全完善基层党建机制,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要求,进一步选优配强基层组织班子,抓好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强化基层党组织动员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全面推进各领域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长效机制,提升执政为民能力。通过深化政治理论学习、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健全学习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健全民主议事决策制度、完善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改进领导方式方法,进一步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通过坚持和完善联系点制度、建立健全调查研究制度、拓展服务群众的途径和方法,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水平和效能。
建立干部培养选拔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健全干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选拔任用、管理监督、激励保障制度。全面系统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干部初始提名、干部交流、重要干部管理、竞争性选拔、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等各项制度。
建立健全科学考评机制,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和完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党政工作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逐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选进各级领导班子。
加强团队建设,打造具有统一意志和行动的战斗集体。加快老河口跨越式发展,必须要建设同心同德、众志成城的三支团队:建设勇于担当、开放包容的干部团队,建设合作共赢、奋发图强的企业家团队,建设遵规守法、积极进取的市民团队,以奋发向上的团队精神和强大的团队力量,铸造老河口的新辉煌。
老河口滨江
移动:
湖北手机报:发送 HBSJB 到 10658000
楚天都市手机报:发送 CTDSB 到 10658000
湖北惠农手机报:发送 HBHN 到 10658365
电信:
湖北早晚报:发送 CZW 到 1065970107
湖北早晚报短信版:发送 88 到 1065970100
天翼健康生活手机报:发送TYJK到1065926858
联通:
联通手机报-湖北日报:发送 HB 到 106558666
联通手机报-楚天都市报:发送 Z 到 106558226
联通手机报-楚天金报:CT 88 到 106597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