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团队选育培植的耐盐碱水稻在山东青岛等六个试验基地开始春播育秧,预计今年的种植规模将超一万亩。等这一季试验种植结束,该团队计划对部分试验材料申请国家级品种审定。
实际上,我国有多个农业科学家团队在不同的地区进行耐盐碱水稻的研究,一些项目已经走出国门。耐盐碱水稻的种植,对提高粮食总产,保证口粮安全具有积极作用,但培育优质高产的品种却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耐盐碱水稻从试验田到走上餐桌,
究竟要走多远?
育种过程就是万里挑一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和水稻较劲儿了大半辈子。
袁隆平:“过去,显微镜扩大到600倍就不错了,现在是2000倍。我们的条件好多了,一些设施、手段、仪器都比较先进。”
从过去磕单产,到如今选育耐盐碱水稻,把“先天不足”的盐碱地利用起来。他领衔选种培育的耐盐碱水稻,这个月底要在青岛的试验田里插秧,这几天正在育秧。
研究人员:“秧苗不能直接用这种盐碱土,它扎不下根,而且,里面加入了一些基质了……看,小白芽,一点点。”
研究人员:“你看那块已经有发绿的了。边上那两个,发绿了,可以长出苗来了。”
试验田里的水稻种子都是从成千上万个组合中优中选优,挑拣出来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描述,这是一个耗费量大,又必须投入的过程。
张国栋:“比如说一万个‘孩子’可能有20%是具备耐盐碱性的,再继续筛选比如不抗稻瘟病的,又砍掉一半,只剩一千个。然后筛选出一些倒伏的、不结实的,再砍掉一半,还剩五百个。再选,比如说产量特别低的(淘汰),还剩二百多个。再选,口感特别差的(淘汰)就还剩一百多个。可能一万个组合当中只有一百个基本上能够满足条件,再进一步优化优选。基本上,八代可以选育出一个稳定的组合出来。”
点击视频,看海水稻的育种过程
严苛的筛选和漫长的等待
每一个耐盐碱水稻研究团队都要经历这样严苛的筛选和漫长的等待。农业科学家陈日胜已经这样过了33年。1986年,他在广东省湛江市的海边芦苇丛里发现了一株野生耐盐碱水稻。它后来被叫做“海稻86”。如今,在湛江市遂溪县虎头坡的海稻种植基地,133种与“海稻86”杂交后的品种正在生长。
陈日胜:“我们国家那么多盐碱地,在盐碱地里面的老百姓不是懒惰,很辛苦去做农业,但是没得收,经常会被盐害、碱害,把这农作物搞的失收了。所以就这样穷,这样苦。你如果要是帮老百姓这种农作物能种东西能够得到丰收,这多好。”
点击视频,看陈日胜这样介绍“海稻86”
春夏交接之际,海稻种植基地,一片标注耐盐度达12‰的杂交稻正在经历分蘖,这是陈日胜这几年埋头田间的最新成果。他卖掉了名下所有房产在外租房,“单干”了很多年,正在考虑组建团队加紧研究和审定。
陈日胜:“你做这个东西,每年得到新的发现,就叫做值了。现在引起很多专家重视耐盐水稻、 耐碱水稻,我觉得已经值了。”
真正要让守着盐碱地的农民种上质优高产的耐盐碱水稻,每个研究团队都要过品种审定这一关。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品种创新处处长马志强介绍,需要经过两年的区域试验和一年生产试验等程序才有申请品种审定的资格,目前,在品种审定标准中耐盐碱品种归在“特殊类型”一类。
马志强:“我们过去没有专门开这样的试验,各省是按普通品种来审定,审定认为某些品种具有耐盐碱性,没有专门开展的试验,所以这样的品种审定不了。现在我们新的审定办法就改变了这个,像这种特殊类型的品种自己可以做试验,也可以自己提出一些审定标准。所以现在的审定就有这个渠道。”
其实,早在2014年,“海稻86”已经通过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公报,有了自己独立的“身份”。但是,距离大面积商业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陈日胜也正为这个在扩大试验:
陈日胜:“做区试的话不是在淡水里做,要在有盐分的土地里做。我们要做的话,每个区域要开发200亩的区试的基地再做,所以我们现在布局那么多点。”
2017年9月,在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编号为YC0045的耐盐碱水稻亩产达到620.95公斤,取得重要突破。从实验田小面积测评到生产性试验,再到申请省级或者国家级品种审定,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今年新一季的试验种植结果出来后,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计划对部分试验材料申请品种审定。袁隆平也说,今年是关键一年。
袁隆平:“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些有苗头的品种,表现不错,今年规模比较大一些。我们现在还在试验阶段,有所进展,真正大面积推广还等两年再说。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的计划是可以实现的,在8年实现1亿亩盐碱地种水稻。”
吉林省西部白城等地也是盐碱地集中的区域,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杨福已经在那里搞了十几年耐盐碱水稻的研究。在杨福看来,耐盐碱水稻并非新生事物,以吉林为例,吉林全省每年种植1000万到1200万亩水稻,利用不同程度的盐碱地种植水稻的面积占到了三分之一。在含盐量3‰左右的盐碱地上所种的水稻,年产量基本能稳定在亩产400多公斤。多个农业科学家团队在盐碱地上不断试验新品种,正是要适应不同地区的种植需求,为了培育出质优量大的优质耐盐碱水稻品种。
杨福:“水稻本身对生态气候要求比较严格,南方的品种不可能上北方去种,远距离引种的品种都是不成功的。玉米从南种到北,玉米的生态适应性非常广泛,水稻就不可以,就相当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样。”
更长远的意义是造良田
推广耐盐碱水稻,农民首先会算经济账,杨福说,只有亩产达到400多公斤以上的品种才有推广的价值。种植耐盐碱水稻,长远的意义还在于改良盐碱地。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有个培养室,取了不同地区不同含盐量的土壤,模拟了自然光照等条件,试种玫瑰、苜蓿等。
工作人员:“盐碱地里面并不是什么都不长,它有一些特性的盐碱生物,都是我们筛选的不同的品种,有经济性的更好了,比如说玫瑰,玫瑰实际上是很耐盐碱的,我们去新疆种植玫瑰。”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也说,盐碱地上种水稻,希望能通过水稻的特性,一定程度上改良土壤。
张国栋:“海水稻只是一种改良的一种工具,将来我可以不光种水稻,可以种其他的农作物。”
主要是要口感好
一头连着土地,一头连着餐桌。虽然耐盐碱水稻的大面积种植推广还有待时间的检验,一些试验种植的收获已经达到售卖要求,可以走上餐桌。比如,在电商平台人们可以买得到耐盐碱水稻产的大米。168元10斤的某北方耐盐碱水稻米,月销量有231份,有人评价“味道平淡无奇,非常一般”,也有人说,“饱满Q弹,香糯润滑”。某南方海水稻米2斤装卖52元,月销6份,有人评价“确实不一样,煮饭很香”,有人也说“煮饭很一般,很难嚼”。
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副主任张国栋拿他们试验的产品举例,品质好的大米可以直接卖,味道一般的,可以酿酒酿醋,甚至可以做面膜。
张国栋:“以产业为导向、需求为导向的研究体系,而不是纯学术。好吃、安全,又能符合多样化需求。怎么用最少的水资源、最低的成本种出来,可持续。我们就可以推出比较优质的品种,产量没那么高的特种米。在市场上做出品牌,让农民愿意种这个东西,能卖上好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