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荆楚网 > 新闻 > 文化

澧州上河:融汇四大腔调一炉 讲究“内外八块”功夫

发布时间:2019年01月23日17:57 来源: 湖北省图书馆

荆河戏是融高腔、昆腔、弹腔(南路、北路)、杂腔小调于一体的多声腔剧种。早期多传唱高腔、昆腔,后以弹腔(南路、北路)为主,杂腔小调为辅,仍保存少量的高腔、昆腔剧目及声腔。南北二路为板腔体,多用胡琴伴奏,少数唱段用唢呐笛子伴奏。杂腔中尚有“潼关调”、“补缸调”、“探亲调”、“七句半”、“草鞋调”等。

荆河戏表演讲究“内八块”、“外八块”功夫,“内”讲情感表现,如喜、怒、哀、乐等;“外”讲形体动作,讲手、腿、身、发、须等功夫。表演方面,净行重架子功,俗称“吹胡子,瞪眼睛,蹶屁股”,讲究面部肌肉变化,即“扯脸”;生行重台步,重口面和发功,讲究稳健;小生重腿功,翎子功;青衣重唱功;花旦重做功;刀马旦讲究跷子功。另外在演出中还常使用“吐獠牙”、“真假叉”等特殊表演技巧和道具。

荆河戏曲牌多出自明清散曲、昆曲,也有小调,有单曲和套曲。套曲俗称“一堂”,由多支曲牌组成,按顺序联奏或用于剧目中,如“五马朝阳一堂”等。单曲牌众多,分吹奏和丝弦两大类,唢呐吹奏的为“大牌子”,用于出征、点将、会阵,“起大堂”迎宾、设宴等场面;丝弦演奏多用于观书、饮酒、舞蹈等场面。荆河戏吹奏曲牌讲究“接字”(即变调),俗称“内五”“外八”调,一支母体曲牌,采用变调手法,可产生出数支或更多变体曲牌。目前已收集到曲牌300余支。荆河戏传统剧目浩繁,有沿于元、明杂剧者,有源于神话传说、演义、话本者,尤以三国戏居多,名剧素有“八大神戏”(《观音得道》等)“三杀”(《杀家》等)“五图”(《八义图》等)、“十二山”(《定军山》等)之说。尚有《阴灵会母》等众多剧目为荆河戏的一家戏。

时至今日,荆州中心城区荆河戏艺人中,尚保留诸多传统的习俗。艺人们坚持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做“老郎会”、拜“老郎神。”荆河戏艺人皆称“先生”,上门唱“堂会”衣着一定要整齐讲究,演唱过程中决不允许主人家开席宴客,主人对艺人门招待一定要热情,不收主人的钱财,以示对自身人格和技艺的尊重。荆河戏开演前一定要打闹台,有时长达半小时之久。荆河戏在庙会、行会、堂会上演出时,戏班会根据不同的神、佛、祖师,以及婚、嫁、生、寿等,根据民间风习,演出不同的剧目,不能有错。

荆河戏具有很高的史学、艺术、文学、人文价值。半个世纪以来,由于老艺人相继谢世,目前荆沙虽还有荆河戏第5代、第4代传人在世,但大多年事已高,“单钹路子”的荆河戏已濒临消亡的境地,急待抢救保护。近几年,荆州市群众艺术馆工作人员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已从老艺人手中收集到手抄的工尺谱荆河戏曲牌300个。在荆河戏的原产地收集其有关资料,记录其唱腔、音乐、表演,对荆河戏加以保护并组织传承,对深入研究戏剧发展史,剧种的流传,戏剧声腔、表演、音乐的演变,戏曲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关系,以及民俗研究等等,无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遗 楚文化 澧州上河 【纠错】编辑:张惟乔

Copyright © 2001-2018 湖北荆楚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营业执照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互联网出版机构网络视听节目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许可证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在线投稿

版权为 荆楚网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经同意不得复制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