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鼓底座
曾侯乙墓挖掘过程中,在中室西壁编钟架的对面,即靠近中室的东壁,放置青铜鼓座并树建鼓一件。建鼓原来插于鼓座之上,鼓面有70多厘米,整个鼓的直径有100多厘米。但是因为鼓面是牛皮,因此经过两千多年的时间,已经不复存在,但鼓腔却保存完好。
竖立的柱纵穿鼓框,上端早就露出水面。可惜的是,挖掘开始时,这个木柱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以为不过是一根圆木柱或器物上的构件。因此只加固了编钟钟架,却没有加固这根木柱。殊不知编钟架是铜木结构,比较牢固,即使不加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而建鼓柱仅一根圆木柱,不很粗却较长,实难支撑。当椁室内积满水时,建鼓框因水的浮力支托,所以能完好地竖立。一旦水抽干,建鼓柱就承受不了建鼓的压力,折断垮塌下来。此时,考古队员深感后悔,却为时已晚,酿成了此次考古发掘中的千古遗憾。
中国青铜时代经历了15个世纪,其间出现了两个高峰,一个在商代,以殷墟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其影响及于整个西周时期;一个在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晚期,以长江中游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曾侯乙出土的青铜器,是长江中游东周青铜器的翘楚。其制作之精量,由曾侯乙建鼓底座可见一斑。
曾侯乙建鼓底座是青铜冶炼巅峰之作,大体为半圆形,通高54厘米,底径80厘米。座圆面由八对大龙和数百条小龙纠结穿插而成,这些龙昂首摆尾,气氛热烈,以多变的形态和对称的布局,构成了极其复杂生动的艺术形象,龙身互相缠绕,镂空并镶嵌绿松石。乍看这件器物,犹如一团腾腾的火焰。
这件建鼓底座的制作工艺,至今无法复原。不仅如此,出土20多年来,人们连底座上到底有多少条龙盘绕,都无法计算清楚。有的专家拿着小标签在上面一个一个贴,但是每一个专家、每一次计算的结果都不一样。如果您有兴趣,不妨在世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展台上,亲自数一数建鼓底座上到底有多少条龙盘绕,没准会揭开一个千古之谜。
曾侯乙墓的大量出土文物,将公元前5世纪初期的社会面貌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的面前。时至今日,当人类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非凡成就的同时,面对两千多年前的文化艺术,谁有资格说今天的人就比古人更有智慧呢?(本文参考:《曾侯乙墓》,谭维四;《打开曾侯乙墓》,邵学海;《曾侯乙墓发掘亲历记》,郭德维)
链接部分:曾侯乙墓
曾侯乙墓是一座呈“卜”字形的大型岩坑竖穴木椁墓,地宫似一座超豪华的“三室一厅”,东室放置主棺一具、陪棺八具;西室放置陪棺十三具;北室放置兵器、车马器及竹简;中厅大约是墓主人的音乐室、礼宾接待厅,内置大量礼乐器;在东室通往中厅的门洞处置放狗棺一具。地宫东西长21米,南北宽16.5米,距地表深13米,面积为220平方米。整个椁室由底板、墙板、盖板共171根巨型长方木铺垫累叠而成,使用成材楠木达500立方米。墓中出土了大量精美青铜礼器、乐器、兵器、金器、玉器、车马器、漆木竹器及竹简文物多达15404件,有许多造型奇特,工艺精湛,是前所未见的珍品,其中有8件定为国宝。曾侯乙墓全部出土文物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瀵逛笉璧凤紝鎮ㄨ璁块棶鐨勯〉闈笉瀛樺湪鎴栧凡琚垹闄�!
10 绉掍箣鍚庡皢甯︽偍鍥炲埌鑽嗘缃戦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