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听张良皋教授讲述武汉最老古建筑——无影塔的前世今身

发布时间:2013-05-15 11:49:07来源:SRC-13

    


  楚天都市报副刊讯 记者范宁

  口述人:著名建筑师、教授 张良皋

  5月3日,国务院公布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武汉有几座古建筑榜上有名,分别是无影塔、胜像宝塔和禹稷行宫。和江城那些赫赫有名的古建筑一样,它们其实早已存在于我们的视线,但是能说出它们的前世今生的武汉人并不多。

  5月9日,本报“口述大武汉”采访了华中科大建筑系创始人之一、著名建筑师张良皋教授。九旬高龄的张先生,一口气讲述了这3处古建筑的来龙去脉。其中这座无影塔,正是他亲自操刀,从洪山的东头移到了西头。

  都说无影塔无影,这是真的吗?张老笑得头直晃:“不可能,不可能啊!”

  从东到西,拱卫烈士墓

  无影塔是武汉市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原来安置在洪山东头。当年中南民族学院(现中南民族大学)要在那里建校,我听说要把塔搬家,而且任务交到我手上。所以你采访我关于无影塔的事情,我应该说“一本全知”。

  那时候不重视文物保护,谁也不知道这个塔有什么用,它置身一间厨房后面的杂院,就那么摆着,所以我说这座塔有运气。

  决定搬迁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我接到的任务,是要把它迁到洪山宝塔的底下。大塔在上,小塔在下。我和当时武汉市文化局、建委等几个单位的负责人一起去现场勘查,大家都觉得两座塔不能挤在一起,大塔下面摆个小塔,小塔被大塔欺压,形不成构图,不像样!

  有趣的是,当时驻扎在洪山的高射炮部队也不答应,说无影塔会阻碍他们的射击。这个说法是很有道理的,帮助我们重新思考。我提出,洪山公园地方很大,就把无影塔摆到西头去,让施洋烈士墓置于中间,另一侧是洪山宝塔,这样构图就比较好了。

  一砖一号,百分百“复原”

  塔是在一个冬天迁完的,落成的时间是1963年。

  在无影塔迁移之前,黄鹤楼前的胜像宝塔已经有过迁移,但那次迁动是可怕的破坏(详见下期“口述大武汉”)。我嘱咐负责搬迁的同事们:大家要吃点亏,要兢兢业业,这座塔对武汉意义重大。

  怎么搬?每一块石头怎么动都要思考,按照国际上先进的文物保护理念,每一块石头都要编号,记住它摆在什么位置。先给外围一圈的石头编号,搬开,再给第二圈石头编号,再搬开,每一圈一个图,这样将来摆回去的时候,每块石头才都在原位置。否则堆一堆石头,根本分不清哪块在哪里。

  印度尼西亚的菩提伽耶塔,两百多万块石头,每块都有编号。那种编号是用计算机完成的,而我们连照相机都没有,没钱拍照,只能用土办法——画图。白天在那儿拆,画草图,晚上再来画正式的图,而且要抢先画。整个冬天都是露天作业,搭起架子,一块块地拆,一块块地记录,一圈圈地画图。我要求很严格,一块都不能乱,这个没价还。

  当时在塔的地宫里还出土了一个小型宝塔,一些宋朝的钱币,这些文物都应该保存在博物馆。虽然不比法门寺,但这座塔修造依然是很隆重的,这与它的历史有关。

  抗蒙记功,历史的见证

  当初搬迁塔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东头不是要建民族学院吗?就应该让这座塔纳入学院规划的中心,进入构图的重要部位,因为它是一个中华民族发展变迁的见证者。

  这座塔建于始建于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宋朝度宗皇帝时期。咸淳五年,蒙古人打过长江,打到武汉,宋朝人民坚决抵抗,把蒙古人赶回北方。这座无影塔是为了铭记历史而修建的,它同样见证过战火的惨烈和民族的苦难,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座建筑。

  塔上的碑文很简单,但我估计当年应该不是这样。南宋能够把强大的蒙古人打败,一定会大书特书,自己如何打败了强敌。宋度宗是一个荒淫无度的君王,但这次抗击留下的精彩一笔不应该抹煞。

  显山露塔,传递正能量

  无影塔虽然移到了洪山西头,避免了被拆毁的灾难,但是有段时间我很愤慨,因为它被各种杂乱的民房所包围,重新被污染了。我们的保护工作费这么大劲,好不容易摆在施洋烈士墓的西边,我们以为烈士墓应该是能受到尊重的,可以“偷个光”。没想到后来周围一圈,建了很多房屋,宝塔就被垃圾建筑所湮没。现在宝塔周围环境有所清理,我很欣慰。但它还不够显露,这样被遮挡,很难得到尊重。

  无影塔是不可能没有影子的,至于为什么叫“无影塔”,那得请教掌故专家。但它可以作为一个文物,留在这里引起大家对于塔的兴趣。中国的塔有很丰富的含义,可以在这座塔的附近设立一些设施,普及中国塔的历史,展览一些关于塔的文物,让大家有时间流连一下。现在孤零零一座塔摆在那里,太寂寞了。应该让它在我们的城市文化生活里传递一些正能量嘛!

  无影塔来历众说纷纭

  得知无影塔入选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老武汉、美籍华人学者卢俊也为本报搜集了一份关于无影塔的资料,据卢俊所整理的方志和传说,古代无影塔来历也是众说纷纭。

  据《湖广通志》记载:“古无影塔在黄鹄矶石上。”《江夏县志》也记:“古无影塔在黄鹄矶石上,高不三尺,每日返照略不见影,藏骨名不知谁何也。”所谓无影,一说为无论太阳在何处,该塔身后均无影子;一说为冬至正午无塔影。

  但也有资料显示,无影塔在洪山东南麓山尾的兴福寺内,又名兴福寺塔、洪山小塔。兴福寺原名晋安寺,始建于南朝梁元帝承圣年间(552—554年),隋文帝仁寿元年(610年)改名兴福寺。此寺后毁,至南宋度宗咸淳六年(1270年)重建,同时建造此无影塔。

  《湖广通志》上还有说法:“小塔寺在洪山即晋安寺,有无影塔,塔下有井名浪花井,其脉通江,建塔以安澜焉。”

  中国的塔

  张良皋先生介绍,中国的塔自印度传来,一到中国就服了水土。一开始塔是方形的,唐代的塔就是如此,比如大雁塔;到了宋朝以后变成八角,还有密檐式的。

  无影塔是八角的,不是密檐的,还是楼阁式的老样。

  北京的白塔是印度塔的风格,尖上有13个圈,叫做13天,变成了一个装饰。

  从辽代开始,大量地出现了密檐塔,有13个檐,很密集,底下有一个特别高,那是砖塔当中的顶级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