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文化新闻

《平凡的世界》再引路遥热 听谷溪讲与路遥的相识相知

发布时间:2015-03-09 15:39:20来源:SRC-269

  图为:青年时代的路遥(左)与曹谷溪(曹谷溪供图)

  楚天都市报讯  记者张聪

  “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

  1986年冬,写完《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路遥,在手稿前写下了这样的题记。

  这片土地,就是陕西省延川县,它是路遥自7岁过继到伯父家之后,生活了18年的地方。而在他《平凡的世界》笔下再现的40年前这片土地上的故事,正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出。

  这片土地,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故土”。1969年1月,15岁的习近平作为知识青年从北京下放到延川县,度过了7年青春岁月。在延川生活期间,习近平曾和路遥有过交往。

  据上海《文汇报》3月6日报道,5日下午,习近平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与人大代表、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交流,提及最近注意到了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好几个频道都在播”,更回忆曾和路遥住过一间窑洞,“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路遥和谷溪他们创办《山花》的时候,还是写诗的,不写小说。”

  黄土地上的《山花》小报

  6日晚,楚天都市报记者经多方联系,辗转采访到了谷溪。

  75岁的谷溪(笔名,全名曹谷溪)原为《延安文学》总编辑,现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团顾问。他回忆,习近平与路遥的人生交集应当发生在1972年到1973年。而习近平提到的“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应该是路遥借住的、当时被谷溪用来“宿办合一”的窑洞,这个窑洞,位于原延川县革命委员会所属窑洞的2排18号。谷溪也惊讶于习近平精准的记忆,“那时候的路遥,确实是写诗的。”

  另一位熟悉路遥生平的重要人士之一,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路遥文学馆馆长、《路遥传》作者梁向阳告诉记者,路遥从1957年被过继到延川县伯父家后,一直到1973年,都在这里生活。1969年1月,习近平从北京来到延川县插队,被分到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梁向阳介绍,梁家河大队离路遥伯父家所在的郭家沟村,只有10公里左右的距离,离延川县城大约20公里。

  1970年,路遥开始在延川县毛泽东文艺思想宣传队当编剧。那时的他虽然还是农民身份,但已是延川县崭露头角的文学青年。谷溪回忆,1972年9月,他与陶正等人创办《山花》,有才气的路遥被吸纳进来担任临时编辑。《山花》第一期,就发表了路遥的诗歌《我老汉走着就想跑》。

  谷溪说,虽然《山花》不过是一个8开大小的县级文艺小报,但这份被路遥后来称为“充满泥土气息的文学刊物”,是北京知青及本地知识分子最受欢迎的精神食粮。包括习近平,当时也喜欢阅读《山花》。

  也就是通过这份《山花》,路遥与习近平结识。谷溪清楚地记得,当时的习近平经常到县里来找时任延川县团委干事的朋友、北京知青陶海粟。陶海粟是清华附中的高中毕业生,他也是《山花》的骨干作者,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

  谷溪印象中的习近平每回进城都是背着一包书,“去年文艺座谈会,习近平回忆说,在延川时为了借一本《浮士德》走了30里路。路遥也是读书狂,读遍了我的藏书。”谷溪说,习近平和路遥都喜欢读书、思考,很自然就成了朋友。在他印象中,习近平和路遥有时候住陶海粟的窑洞,有时候住2排18号,有时候住另外一个小偏房,方便交谈。

  黄土地上的真情滋养

  2002年,习近平在《全国新书目》上公开发表回忆文章《我是黄土地的儿子》,在离开陕西延川27年后,他用文字记录下了这片土地曾给予自己的温暖。

  “离开京城,投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周围遭遇的又是不信任的目光,年仅15岁的我,最初感到十分的孤独。”

  “但我想,黄土高坡曾养育了我的父辈,她也一定会以自己宽大的胸襟接纳我这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在延川,习近平一呆就是7年,从最普通的知识青年干到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这期间,虽然因“黑帮子弟”的身份遭受质疑,入团入党总是波折重重,但他身边的延川百姓和干部,“曾经无私地帮助过我,保护过我,特别是以他们淳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我,熏陶着我的心灵。”而这也让习近平发出了“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的心声,“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黄土地上淳朴善良的力量,同样滋养着路遥。去年年底,梁向阳的《路遥传》经人民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书中,梁向阳详细记录了路遥少时贫困的家境。梁向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证实,《平凡的世界》中连5分钱的丙菜都吃不起的“孙少平”,实际上就有路遥读中学窘况的影子。

  但年少的路遥又是幸运的,1963年,路遥在全县一千多名考生中以第二名的成绩考入延川中学,但伯父王玉德实在供不起,极力反对他念书。梁向阳介绍,那一年的陕北,家家户户都只能用糠菜充饥,为让路遥读书,大队党支部书记刘俊宽凭借威望东拼西凑借到两斗黑豆,换了钱才让路遥交上报名费。

  多年后,在准自传体中篇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路遥真实记录了当时自己感受到的真情,“全村人尽管都饿得浮肿了,但仍然把自己那点救命的粮食分出一升半碗来,纷纷端到我家里。那几个白胡子爷爷竟然把儿孙们孝敬他们的那几个玉米面馍馍,也颤巍巍地塞到我的衣袋里,叫我在路上饿了吃……我忍不住在乡亲们面前放开声哭了——自从妈妈死后,我还从来没有这样哭过一次,我猛然间深切地懂得了,正是靠着这种伟大的友爱,生活在如此贫瘠土地上的人们,才一代一代绵延到了现在。”

  黄土地上的精神交融

  1973年,路遥进入延安大学学习。1975年,习近平离开延川县前往清华大学学习。此后两人是否还有交往,谷溪和梁向阳都不得而知。

  但有一点他们都可以肯定,那就是包括习近平在内的北京知青们,曾对路遥产生较深的影响,“不管是他的理想主义色彩,还是不懈奋斗的励志情怀,都受到了北京知青的感染。”

  梁向阳介绍,当时下放到延川县的知青,全都来自北京海淀区。“虽然在衣着打扮上他们可能跟陕北本地人没什么太大差别,但一张口就是普通话,见多识广,无疑给黄土地带来了冲击。”

  正是这些包括习近平、陶海粟在内的“北京学生娃”,给延川这块文化干渴的土地带来了养分,也为路遥,在书本之外打开了另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

  谷溪清楚地记得,1973年已成为共青团延川县委书记的陶海粟抽调习近平为“社会主义路线教育工作队”队员,进驻冯家坪公社赵家河村,“有一回陶海粟去赵家河,见习近平正翻修一个旧厕所,陶海粟说:‘这活太脏,你干不了。’习近平说:‘这个厕所年久失修。’”由此,赵家河村第一个男女分开的厕所诞生了。

  而习近平在延川插队时,还创造了一个更重要的第一。1975年9月,《延安通讯》整版发表了谷溪撰写的长篇通讯《取火记》,通讯记载了时任梁家河村大队党支部书记的习近平,带领村民开挖出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的经过。

  不管是“男女分开的厕所”,还是“沼气池”,都是路遥此前难得接触到的新事物。而北京知青身上理想主义的色彩和相对丰富的学识,也让他喜欢与北京知青打交道。同时,路遥身上特有的在艰难环境下努力改变命运的坚韧劲头,也为北京知青们欣赏。

  梁向阳说,除了习近平,路遥与同在《山花》做编辑的北京知青陶正关系密切,并娶了常为《山花》撰稿的北京女知青林达。对于爱情的理想主义也一直闪现于路遥的作品中,“你看不管是《人生》中的黄亚萍还是《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不都带着女知青特有的色彩吗?”

  《平凡的世界》的热播,让孙少安、孙少平兄弟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有评论说,孙少安的务实和孙少平的理想,集中体现着黄土地给那个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打下的两枚烙印。梁向阳则认为,“其实任何奋斗者都可以从孙家兄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包括你,包括我。”

  梁向阳说,曾经的艰苦岁月,年轻人怀抱理想、奋发向上的故事展现出的一种精神,在当下仍然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那就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