鎰熻阿鎮ㄧ殑娴忚锛-鑽嗘缃

武汉中招新政能否为“择校热”降温?

2014-04-10 第20期

  古有孟母三迁,今有疯狂择校 。购买天价学区房、缴高额择校费、四处托人找关系……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疯狂”的家长们费尽心机、各显神通。武汉近日规定:“择校生”将不享受“分配生”资格,这一新政能否为择校热降温?还需要拭目以待。

择校热“高烧”不退 甚至沦为“拼爹”游戏

  在中国,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大部分家长们就在择校这条路上一路狂奔。“拼爹,拼钱,拼命”,都是为了“拼重点”。在教育市场化不断推进的今天,通过接受教育来实现“鲤鱼跃龙门”的通道却渐显逼仄,现实语境中,“拼爹”往往替代了品学兼优,成为升学、就业过程中让人无奈的“硬件”。

北京小学“天价”择校费25万

  2011年北京市部分重点小学“幼升小”的择校费清单显示,北京市景山学校择校费高居榜首,高达25万元;紧随其后的北大附小18万元、实验二小17万元。据记者了解,该择校费是北京教委统一要求的数额(最高3万元)以及人情关系费、中介费等的总和。

  据了解,义务教育阶段名校收取“赞助费”其实是“合法”的,经过有关部门许可。北京市小学和初中择校费的“法定”标准约为3万元,但因人而异,被要求缴十几万、几十万元的大有人在。家长将择校费存到区教委指定的银行账户或教育基金会账户上,但无任何正式单据和凭条。区教委一般按70%~80%的比例返还给学校,主要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正因为如此,名校收费的动机十分强烈。

黄冈“孟父”为女儿择校辞去公务员 四次搬家来汉打工

  2013年的夏天,41岁的老谭一刻没闲。往返武汉、黄冈两地十余次后,他的女儿终于可以进黄冈最好的小学读书了。但这并非如他所愿。“《三字经》里说:‘昔孟母,择邻处。’为了让孩子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孟母多次迁居。没想到几千年后我重蹈覆辙翻版成了当代‘孟父’。”老谭的话语里有辛酸也有不甘,为让女儿能够到武汉读优质小学,去年春节后他不惜辞去黄冈市公务员工作,只身到汉打工。兜兜转转一年多,择校梦碎,他只能返回家乡。

教育资源的不均衡 是择校热的最大推手

校际平衡不实现 择校现象难降温

  屡禁不止的择校,“拼爹”“拼学”、当代版的“孟母三迁”,无不直指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语境下,尽管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择校,但是由于学校布局、就近入学范围与公众就学期望值不一致,优质教育尚属“紧俏商品”,根本不能满足公众的需要,无法阻挡千千万万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各种隐形择校屡禁不止。

择校难还来自于学生家长

  择校难迟迟不能解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反映择校难的呼声主要来自于正在遭遇择校难的家长们。但家长们对这个矛盾的理解、认识,是随着自己孩子的成长而加深的。比如小升初,家长在孩子还没到五六年级的时候,仅仅是听说怎么难;等孩子入到五六年级要冲刺了,家长才开始慢慢体会到,择校难到底有多么折磨人,然后家长们再去呼吁;可一旦等到孩子上初中了,就像我们相声里曾经说的,挤公共汽车,“登上脚踏板,立刻变心眼”,这一拨儿的家长,关心的就是孩子的下一步,他们对小升初择校难的呼声,就暂时衰弱下去,被搁置起来。而下一拨家长,又从头体会起。这种季节性的、候鸟式的家长更替规律,导致对破解择校难的的呼声和压力,总是不能持续,总是要一遍遍从头再来。

中央、地方频发力,择校热降温有望

  为了遏制择校热乱象,上至教育部、下到地方,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在已经开出的“药单”中,均衡被多次提及:教育经费均衡地投给每所学校,均衡分配学苗,解决师资均衡难题,改善教育生态……同时,择校不是靠教育一家能解决的问题,需要党政一把手的明确态度,同时还要靠舆论的监督,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教育部:2015年19城市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

  今年年初,《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大城市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通知》出台,将工作聚焦19个大城市,要求2014年制订完善进一步规范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的方案。“划片就近入学”,被视为迄今为止义务教育最具突破性、力度最大的政策。

  “就近入学”是人们盼望的结果,但它的前提是教育资源均衡化,而教育资源均衡的前提是教师能够且有动力“流动”,教师有这种动力的前提是有制度保障他们的利益,这需要多个部门共同制定一个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教职工交流办法,给教师“说走就走”的动力和勇气。否则,优秀师资只会向好学校集中,而绝不会向薄弱学校流动。

武汉中招新政:“择校生”不享受“分配生”资格

  从2014年秋季起始年级开始,如果升小学或初中时,家长帮孩子择校,那么到了中考时,孩子将不得享受“分配生”资格。而民办学校自主招生时,也不允许目测,只能采取查看个性特长和素质报告册以及其他相关资料等办法进行。

  与此同时,“划片对口,免试就近”入学政策、政府通知入学制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民办初中学校招生政策等保持不变。

当每一所学校都均衡发展,各有特色,孩子在家门口就有好学校上,还有多少人愿意削尖脑袋择校呢?希望这一天能早一点到来。

相关稿件
延伸阅读

择校就是在教育资源不够均衡的情况下,选择上一所好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小升初中显得尤其突出。由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很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参加电脑排位在本区上高中,都希望孩子能享受优质的教育。

择校生是对学校招生计划的补充,学校的录取方式是以志愿为顺序,以分数为依据,择优录取,招满为止。此外,有些考生和家长希望进入理想的学校,即使低于最低录取分数线也强烈要求进学校学习,对这种情况,学校也会考虑他们的需求,这部分学生也叫择校生。

武汉市2006中考五大新政之一——“分配生” 2006年教育行政部门在5项与考生利益休戚相关的政策上进行调整。即:部分省级示范高中首设“分配生”,民办初中优秀毕业生也能上重点高中;省级实验班停止提前测试,遏制各高中学校之间争抢生源;新城区设“保底学校”,满足贫困生读高中需求;综合高中招生范围缩小;民办学校提前录取等。

往期回顾
本期编辑:刘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