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27日 第60期
鲜有人知道,湖北是制陶大省。湖北的马口窑、麻城窑、蕲春窑曾传承数百年,上世纪中后期,这三大窑场生产的日用陶曾走进全国千家万户,甚至远销海外。时代变迁,马口窑、麻城窑先后停烧,蕲春窑如今举步维艰,楚陶成地摊货。
汉口香港路古玩地摊市场,每周六总是熙熙攘攘,不时有一些湖北民间陶在此交易。上周六,记者来到现场,果见地摊上摆着几件造型挺拔、体型壮硕的黄釉陶器。它们有的刻着花鸟人物,有的刻着《西游记》人物故事,刀法流畅,场景生动逼真。有人正在讨价还价。经打听,这些都是汉川马口窑生产的陶器。
马口窑是湖北名窑之一,它生产的坛坛罐罐作为日常生活用品,曾走进千千万万农家,一度远销海外,有过辉煌的历史。遗憾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马口窑彻底停烧了。随着科技发展,日常生活中的陶瓷产品,已被塑料制品、玻璃制品所取代。那些精美的马口陶如今成了收藏品。
来自汉川市城隍镇的摊主张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年,在马口镇附近,包括城隍镇、汉川城区、仙桃市及武汉市蔡甸区在内,还有人开着大篷车,走街串巷到江汉平原农家收购马口窑陶器,因为有北京、天津、江浙一带的大藏家过来,成车成车地收购。现在,即使以前看不上眼的粗陶,在农户家里也不容易找到了。尽管有不少本地收藏家开始有意识地收集马口陶,但大量的早期精品已流失到外地。
记者又到马口镇、城隍镇及附近仙桃市、武汉市蔡甸区走访。提起马口窑泡菜坛子,中老年人无人不晓。在农舍前后,由马口陶碎片堆砌而成的猪栏、菜园,不时可见。但完整、漂亮的马口陶,已难觅踪迹。在仙桃市最偏远的鱼泛峰古镇,记者总算看到一些马口陶缸、陶罐还在装水、装米、装酒,可农户惜售,视若传家宝。
在原产地马口镇,窑火已经不再,曾经的辉煌在这里几乎看不出丝毫痕迹。据了解,2008年,马口窑址群已被列入湖北省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与汉川马口窑齐名的湖北民间陶产地,还有麻城窑、蕲春窑。三大窑口均位于武汉周边,有数百年窑史。明清时期,都有兴旺的窑火。建国后,湖北陶器曾是广交会上的抢手货。
其中,麻城窑毗邻武汉市新洲区,包括麻城市歧亭镇、宋埠镇一带的窑口,以宋埠镇蔡家山窑场最为知名,被誉为“刻花陶器之乡”。据麻城县志记载,1949年以前,这里生产的日用陶、陈设陶等品种有300余类,其式样精巧、造型美观、图案清晰、画面细腻,被誉为“湖北真陶”。
与马口窑一样,蔡家山窑场那些精美的陶器十分耀眼,曾令人神往。而今,古窑场早已倒闭。昔日的喧闹场景变得清冷寂静,透着秋天的萧条。
记者找到曾在蔡家山窑场拉坯的窑工余大文。余大文52岁,现在红安县永佳河镇一家私人窑场做工,他从16岁学习拉坯,至今拉了36年。他说,蔡家山老窑场在1958年失火烧了,他父亲余道权等人于1963年重建,十几年前,蔡家山窑附近还有好些窑场,近几年先后垮了。主要是因为土陶价格起不来,靠拉坯、刻花、烧窑这门纯手艺活赚不到钱,没人愿学。
只有蕲春县管窑镇,窑火依稀。在蕲春县赤西湖畔,有管家窑、芦家窑、李家窑等好几家窑场,简称管、芦、李窑。蕲春管窑陶瓷烧制技艺,与马口窑手工制陶技艺一样,均于2007年被列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记者走访看到,这里虽然还有三四家窑场在维持生产,但产品多为泡菜坛、煨汤陶罐等较为单一的日用陶,以素器为主,刻绘陶、工艺陶较少。这与古代蕲春窑陶器,已不可同日而语。
蕲春岚头矶工艺陶瓷厂原负责人李正国介绍,要把一个学徒培养成为能够熟练手工拉坯、刻绘的艺人,没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是不可能的。如今整个蕲春,能熟练手工拉坯的艺人不出20个,能熟练刻绘的艺人少之又少。因制陶传统技艺后继乏人,延续了数百年的蕲春制陶业,只能勉强维持。
人们熟知,自古以来,湖北就是桑蚕业大省、铸造业大省、茶叶大省。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湖北还是制陶业大省。
着名陶艺家李正文教授,研究湖北民间陶艺10余年。他介绍,湖北制陶业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屈家岭文化、大溪文化。在湖北境内,新石器时代遗址特别多。尤其是屈家岭文化时期,人类从山地走向平原,开始定居和农耕文化,制造出了薄如蛋壳的彩陶。从出土的陶纺轮来看,当时灰黑陶的拉坯、修坯技艺高超,已经有了陶车(制陶用的成形机械)。
往下延伸至天门石家河文化,出土了很多有代表性的陶塑动物、人物,这已不是早期的原始图腾崇拜和祭祀物,而是人们对当时生活状态的真实纪录。
新石器时代之后,黄陂盘龙城早期遗址中,除青铜器外,出土最多的就是印纹白陶和原始瓷。所谓“原始瓷”,是指烧制温度到了瓷的温度,但胎土仍是陶。
到宋代,武汉市江夏区的湖泗窑,影青陶瓷的烧制水平非常高,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01年6月,国务院已将“湖泗瓷窑址群”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和民国时期,湖北境内的马口窑、麻城窑、蕲春窑非常有名,产品通过湖北密集的水网运向各地。三大窑场有共同点:都是柴烧龙窑;造型上都使用手工拉坯和化妆土;技法上都有刻花、剔花、划花、水花。区别是:马口陶胎土粗,厚重有力,气魄较大;麻城陶受剪纸、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影响,图案较平面,多装饰趣味;蕲春陶胎土偏暗,器物更显古朴。
目前可考的是,三大窑场最迟在明末就很兴旺。如今,明代马口窑大罐不时可见,其器物表面没有刻花,只有堆花,器物本身粗、大、重。入清以后,马口窑“八仙坛”、“十八学士坛”、油壶等,都呈现样式化,既美观,又实用。这些样式是全国任何窑口都没有的。
三大窑口的制陶技法都有宋代磁州窑的影子。是不是在宋代战乱期间,北方制陶艺人南下,在经过湖北麻城时,有人留了下来?有人则去了江西吉安等地?湖北民间陶的研究中,还有许多未解之谜。
此外,在湖北京山、随州、当阳、远安、松滋等地都有窑口,都是使用马口窑的手法,但没有马口窑的知名度。
与日本陶相比,日本陶注重极度静止,有孤寂感、冷的感觉,相反,湖北民间陶的调子是暖的、开放的、热烈的,这也是中国老百姓内在的精神。为什么这些民艺陶不走精细的路子,可是它们却有特别强的生命力?这些都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湖北民间陶,即楚陶,也散发着楚人风骨,带有浓郁地方特色。十余年前,就有先知先觉的外地藏家来到湖北,大批量收购这些珍贵的民间遗产。本地收藏家、众多美术工作者也开始了“楚陶保卫战”。
记者在武汉走访了楚陶收藏家何昌义、毛宗泽、程远斌等人,他们经多年努力,现已收集数百甚至上千件湖北民间陶器,以马口窑、麻城窑、蕲春窑的陶器居多。这些陶器包括坛、瓶、缸、罐、壶、炉、钵等,丰富多彩,有的精美,有的粗犷,充满浓郁的生活意趣,是人们鲜活生活的写照。有的罐体上,还用文字刻录了当时的历史。
何昌义说,2010年中央电视台鉴定栏目走进孝感时,他送去几件马口陶,成功入选“十大民间宝物”。几名鉴宝专家都说,第一次见到湖北还有这么美的民间陶器,很震撼!
李正文教授介绍:解放初期,马口窑的“八仙坛”、麻城窑的水花坛等,曾经被当做高校的陶艺教材;近年,许多当代国外雕塑家、陶艺家在见到楚陶精品后,都惊呼为大师作品,他们还把这些陶器摆在工作室最显眼的地方,或做成背景墙。我们以为土得掉渣的土货,竟成了世界前卫艺术家们眼里的宝贝。
据介绍,“八仙坛”在使用上是一对,民间素有成双成对、喜庆吉祥的寓意,这正是婚嫁的最佳礼品。“八仙坛”在江汉平原一带,至今让人耳熟能详。究其原因,八仙传说在民间十分久远,八仙人物仗义行侠,深受百姓喜爱;另外,“八仙坛”透气不透水,醇香保质,釉面无铅无毒,盛食品经年不馊不坏,又实用又美观;加之经高温烧成,坚硬如铁不易损坏。
又如马口窑“百子图”、“状元打马游街”锁坛,人物众多,气氛热烈,动态生动、构图严谨,既丰富又统一,是楚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记者还看到一件马口窑小罐,罐身刻有:“二件事:读书,耕田。”李正文教授认为,这是对古代中国农耕文化的高度浓缩,其立意远在那些深奥的学问家之上。
李正文说:“这类有着极高艺术价值和强烈感染力的民艺陶器,深植于民间沃土中,集聚着民间艺人的智慧,在中国美术史上应有重要地位,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马口、蕲春、麻城的民间陶之所以宝贵,是因为我们还能看到它们的原始面貌。它们虽然濒临消亡,但尚未消亡。这是我们值得骄傲的一部分民间遗产。看到这些凝结着数百年来一代代艺人心血的物品,怎不让人感动。”李正文教授说。
李正文分析,湖北民间陶看似很粗,实则不然。以油壶为例,马口窑、麻城窑和蕲春窑的油壶,有三系、四系几种,稳重结实,不易碎,造型上极有特点;装饰刻花相对简浅,易于清洗;堪称设计上的经典作品。它们对当今艺术设计的启示是,实用、适用,这是日常器物的根本和灵魂,离开了实用,再好的装饰都会显得浮躁和表面。
“艺术绝不是象牙之塔,只为少数人所欣赏。自然、充满光明和喜悦,这就是湖北民间陶带给我们的感悟和基调。”他说。
那么,如何让楚陶薪火相传?在当今快节奏的科技化、信息化时代,民间艺术如何保留它的生命力,成为永不萎谢的常青之木?这里面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要保存传统工艺技术,二是当代窑工、陶艺家如何创新。
据了解,文化和教育部门已意识到拯救文化遗产工作的紧迫性,武汉一些高校的艺术院系,现已开设陶艺专业。李正文本人就培养了数十名可以手工拉坯的学生,这些学生目前又在带学生,陶艺专业正由冷门向热门转身。鉴于这些陶艺成就,去年底,他获得了“中国陶瓷艺术、设计、教育终身成就奖”。这是行业内最高奖项,全国仅33人获奖。
在武汉,有投资人士正在筹建窑场,准备以楚陶传统工艺复燃窑火。这位人士认为,陶器日用品不仅具有艺术美感,且十分环保,这是现代塑料制品无法比拟的。
在红安县永佳河镇,窑场老板曾启明告诉记者,他的窑场去年烧了28窑,今年还只15窑。但是,从1997年投产至今,窑一直没有停烧。
在该窑场拉坯的麻城窑工余大文,用带着些神秘的口吻告诉记者,麻城市文化部门准备明年复烧蔡家山窑,并已邀请他回乡。说话间,他满脸欣慰。
数百年传统技艺濒临消亡令人痛惜。拯救这些宝贵的民间遗产,一方面要传承,一方面更要创新,而前提是需要更多的人关注、参与进来。
湖北曾有陶器厂148家,瓷厂24家,光武汉市就曾有汉口瓷厂、黄鹤瓷厂等10多家陶瓷厂,湖北藏家程远斌说,“这不仅说明湖北陶瓷业历史上繁荣,更说明楚地人民有鲜活的创造力”。在他看来,湖北陶器帅气、大气,“几百斤、一人多高的缸不少见”。湖北陶多为实用器,人们一见到这些器物就感觉熟悉、亲切,因为其展现了湖北特有的传统习俗和风情。
第59期:随县百亿采石业陷污染困局
第58期:不文明游人出没,动物们小心!
第57期:驴友频频遇险折射户外运动之殇
第56期:湖北要做长江经济带 “龙腰”
第55期:揭地下钱庄黑幕:逼人自杀 迫使他人卖肾还高利贷
第54期:30名少女被网上男友骗去卖淫的教训
第53期:湖北最大枪支走私案侦破始末
第52期:受处分的干部为什么东山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