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程远斌与他的楚陶藏品
楚天金报讯 文/本报记者杨扬 图/本报记者曹大鹏
“这里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猪、陶网坠,有夏商时期的陶鼎、陶罐,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陶器,有红军在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用过的陶缸,更有改革开放后有标志意义的陶制品。”介绍起自己的陶器,湖北藏家程远斌如数家珍。30年多来,他收集楚陶逾万余件,近日拟出版《湖北陶瓷》一书。昨日,记者造访了他位于武昌区黄鹂路附近的住所,160平方米的房子俨然一个“陶的世界”。
陶器串联7000年荆楚历史
“这里只放了一千多件陶器,其余的都在天门老家,几乎覆盖了上下7000年的历史。”程远斌讲起自己的收藏,信手拈来就是一段有趣的故事:“这个陶瓶是道光二年的,上书‘垂柳池塘淡淡风,丽日长空朵朵云’,正反映了当时当地的天气。”程远斌认为,陶器不仅能串联起荆楚大地的历史,还能传承着民间智慧:“八王面前一对瓜,一颗明珠在王家,二十三天下大雨,和尚口下吐泥巴。这是字谜坛,谜底就是‘金玉满堂’。”
据程远斌介绍,我省曾有陶器厂148家,瓷厂24家,光武汉市就曾有汉口瓷厂、黄鹤瓷厂等10多家陶瓷厂,“这不仅说明湖北陶瓷业历史上繁荣,更说明楚地人民有鲜活的创造力”。在他看来,湖北陶器帅气、大气,“几百斤、一人多高的缸不少见”。湖北陶多为实用器,人们一见到这些器物就感觉熟悉、亲切,因为其展现了湖北特有的传统习俗和风情。
“抢救”楚陶迫在眉睫
现年65岁的程远斌出生于天门九真,“我家和京山、汉川相邻,这两个地方正是湖北民间陶瓷文明的源头。我父亲、祖父又都是挑‘窑货’的。”耳濡目染下,程远斌参加工作后便开始收集楚陶。
在巴东等地工作时,他一到下雨天就跑出去,找寻被雨水冲刷出的陶器,有人就开玩笑说,程远斌是在“捡垃圾”。“一次北京之行给了我走下去的信念。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看到了我收藏的楚陶,感叹‘湖北还有这样的东西’。我才意识到,中国陶瓷史上没有楚陶的地位,是因为湖北人自己没有系统收集和研究。”
30年来,程远斌共积累了100余万字的文字资料,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但他仍表示,楚陶正面临即将消亡的危险,抢救工作迫在眉睫:“我年龄大了精力不够,目前出版也面临资金问题。我愿意将我的收藏悉数捐赠,得把楚文化的根留下来。”
图为:程远斌的楚陶藏品
(作者:ADMIN)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