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收藏家要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访大得珍藏馆创始人、著名收藏家李宝家
1961年的一个早晨,一个清瘦俊秀的小男孩跟着一位老者在成都会府,边走边和人打招呼,俨然已经是这里的老熟人了。会府的古玩旧货市场古而有之,闻名遐迩,成都老一辈的收藏家无所不知 ,在这里也熏陶出了众多的收藏爱好者和收藏家,那个小男孩就是其中之一,如今,他已经是有国际知名度的收藏家。
潜移默化走上收藏路
回忆起小时候,大得珍藏馆创始人、国际知名收藏家李宝家先生仍然记忆犹新:“走上收藏这条路,对我有关键性影响和最需要感恩的,是我的爷爷。爷爷特别喜欢收藏,痴迷于明清玉件和小杂项。在生活特别拮据的那个年代,爷爷可真是个异类。那时,我经常跟着爷爷走十几公里的路到会府、红照壁等地方淘东西。那个时期,没有正式的商铺和摊位,卖东西的人,幽灵似的,一会站着,一会蹲下,一会突然消失在竹林和树丛里,半张报纸或者一块手绢就是他们的摊子,上面放点小东西,水晶眼镜、烟袋嘴、玉牌、扳指之类,记得那时候一枝派克牌钢笔,也就几毛钱,一个白玉牌子一两块钱。
逐渐的,我对中华传统文化越来越痴迷,开始有意识地学习些古典诗词,并钻研甲骨金文、古文字。在文革时期,哪怕是停课闹革命时期,我也会到已经无人管理的图书馆和被抄过家的地方找剩余的书看。平时,还喜欢往那些有学问的人里扎堆,比如向著名楚辞学家蓝菊蓀和成都地质学院的米厚隆等饱学的老师们学习文言文、格律诗、金文、篆刻等。
首席评估师练就火眼金睛
1988年底,李宝家来到深圳,谈起这段经历让他至今仍有些激动:“那时候,在大学工作,工资很低,生活和收藏,都不能尽兴,总有一种出去闯一闯、做大事的冲动。88年底,我向同学借了两百块钱,心里揣着一团火,领着三个追随者就去了。没几天,他们觉得太不适应那里的节奏和艰苦生活,都打道回府了,就我一个人留了下来,决心背水一战。艰难之时,深圳保税区一家中美合资企业的总经理看中了我的珠宝知识,有意聘请我做经理,于是开始了珠宝经营的生涯。
期间发生了一件事情,更让我认识到收藏的价值。当时有个朋友需要一笔款,无处筹措,突然想起自己很多年前在云南剑川考察的时候,一百多块钱买的四件书画,于是忍痛拿出来卖了,没想到竟然得了三万七千块钱,这在当时已经是一笔巨款,这也更让我认识到收藏的价值和眼力的重要,于是主动和有选择的收藏珠宝和古玩字画,就成了自觉,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直到今天。
几年后,深圳成立了一家国营典当公司,总经理三顾茅庐登门请我做了经理和评估师。做评估师的责任大、担子重,靠的是眼力和意志力,在前台,天天面对各种各样的人,形形色色的货,可以说最初是如坐针毡,天天如在火上灼烤,稍有疏忽,就可能打眼,给公司造成损失。
有一次我在四川,典当行董事长不断催我赶快回来,说公司收了一个国宝。我回去一看,一个手卷,署名元代某人,上面有很多国家级专家的题跋,这些文字或长或短,言之凿凿,一致认为是真迹。老板起初坚信它的真实性,对我认定的赝品的结论表示不屑甚至生气,认为这些题跋者都是中国的鉴定权威,要错也不可能全错。但在我看来,字画的临摹痕迹很重,技法生涩,而且印泥新鲜,临摹的历代名人的题跋,无一合乎其人风格,于是我要求退货,并且追究业务员的责任。没多久就被证实,这确系伪作,公司避免了重大损失。”
正是长期的收藏和职业的历练,成就了李宝家先生成的一双火眼金睛,加上扎实雄厚的历史文化知识,不仅使他的理论体系更加丰富完善,而且实践经验也非常人所及。正如他所说:进入典当和收藏这两个行当,并且能坚持下来,看起来是偶然,其实是必然。
民间收藏家要成为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脊梁
谈起民间收藏,李宝家先生的话语也更加沉重起来:“没有长期收藏和鉴赏的实践,没有经历过长期拓展视野的过程,道听途说,就会把人引入歧途。现在国内鉴定市场太乱,有太多不会游泳的人在岸上教人游泳,他自己为什麽不敢下水,因为下水就会被淹死。他们没有收藏实践,所以对于收藏家们的行为和经验,理解是肤浅的我认为民间鉴定家会逐渐成为鉴定的主力军,民间对于收藏和藏品,鉴定与评估,以及这方面的学术研究,早已远远走在体制内专家的前面,这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果。原来很多大陆民间收藏的珍品都是从国外或香港的拍卖会拍卖回来,就是因为国内缺乏成熟的市场,为实现巨额收益,一些商业机构或个人故意贬低民间藏品的价值,再低价收购了到国外去高价出售,谋取巨额差价。收藏家们历尽千辛万苦,节衣缩食获得的藏品,得不到承认,不能成为可以量化的财富,这是对传统文化更是对真正收藏者最大的伤害。多年来,也发生过很多民间收藏家希望把自己的珍藏捐赠给国家或者国立博物馆,却被拒之门外的悲凉故事。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和博物馆应该敞开胸怀,接纳我们的人民、我们的收藏家们的捐赠,我们的媒体应该尊重和讴歌这种爱国情怀和善举,作为收藏家,能够把自己挚爱的收藏捐献出来,不要任何回报,供世人参观、研究,这是对我们中华文化最好的保护和传承,我认为这样的人是中国的脊梁,而不应该被抹黑,更不能妖魔化”。
寄望大得珍藏馆
对于创建大得珍藏馆、大得文物学院,李宝家先生充满期待:“收藏最大的价值在社会意义层面上,会让你爱你的民族、爱你的文化,让你作为民族的一份子而骄傲。因为收藏家每天跟我们老祖宗创造的灿烂、辉煌的文化打交道,所以对中华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了解的较为深刻,我所见到的收藏家,特别是有几十年收藏阅历的老收藏家们,没见过一个不爱国的。现在有些年轻人,动辄攻击那些为了崇高理想,为国家、民族奉献生命的英雄,践踏和嘲笑那些为他人的幸福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善行者,抹黑和妖魔化那些给国家捐献自己藏品的收藏家,其根本原因,就是缺少对我们文化传统的了解,缺乏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
建立大得珍藏馆的一个初衷,就是通过大量的实物展示和演示,试图在极其混乱的行业里,辟出一方净土,还原历史的真相。以期建立一个能打破行业垄断、知识垄断,能够公平讨论,自由宣讲中华文化和文物的讲堂。
我也很希望以我微薄之力,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也为自己的理想,发挥一点余热。中华收藏文化,是中国国学的一部分,有着自己的一套古老而非常优秀的知识体系,例如训诂学、考据学、金石学等,我们的责任就是能让这些让中国人自豪的学问,传承下去,不被历史湮灭。
我们的这届政府,大力提倡国学,从明年起教育部将在高校本科专业增"国学"。我认为中华国学的传承,必须以中华之"器"为依托,"器"是国学的载体,是国学的物质基础,我们建立大得珍藏馆,在此基础上,以大得珍藏团为依托,成立大得学院,就是希望以器传道,以器授业,以器解惑;以器之名、之实、之美,阐发人类以及中华民族的产生、社会的进步、艺术产生和发展的脉络,惟其如此,国学才能真正活起来,才能成为方便传承之学。
我倡导一种“名师带高徒”的教学方式,调动起全国,既有丰富的收藏实践经验,又有相当学理基础的精英,带领年轻人在收藏实践中学习,通过名师的口口相传和手手相传,带出一大批热衷于保护优秀中华文化和中华文物的高徒,让中国的几千年的收藏文化传统,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李文)
(作者: 编辑:丁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