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瓦轴集团生产车间。杨毅 摄
中新网大连1月13日电 (记者 杨毅)被誉为“北方明珠”的辽宁大连经济已连续7个季度稳步上升。这个消息对于正在“爬坡过坎”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来说,犹如一针强心剂荡起涟漪。
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东北地区在中国经济的版图中一直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正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走出经济发展困局?东北经济如何振兴再出发?12日至13日,中新网记者跟随“直击东北经济”采访团走访了瓦房店轴承集团、中国华录、大连高新区众创空间等典型企业,实地调研以求解东北困局“新药方”。
图为大连高新区众创空间一景。杨毅 摄
关键词一:“引智”“买智” ——制造业拓外贸出口“新路径”
作为中国轴承工业的发源地,大连瓦轴集团始建于1938年,这个有着近80年历史的企业生产的轴承为汽车、铁路、矿山、航空、航天、风力发电等领域提供配套产品,远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瓦轴集团董事长孟伟介绍,在国内轴承行业亦出现整体下滑的不利因素下,大连瓦轴集团2016年瓦轴集团净利润同比增长5千万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3%,其中海外收入占比从此前不到10%,到2016年的25%;经济运行质量得以不断提升。
“就是要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这就是瓦轴转型升级的方向。”在生产车间,他指着快速运转的机器告诉记者,过去是引进、模仿,现在则需要创新、创造。对此,该公司专门在美国、德国分别建立合资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并收购德国轴承企业KRW公司,通过“引智”“买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为了聚焦客户需求,瓦轴集团还进行标准体系对标,与国外高端客户使用同一种标准语言,根据客户需求植入了iso标准、欧洲标准、美国标准共计40余项,累计完成400多项改进项目,实现了国际标准的无缝对接。目前,瓦轴集团的国际市场分销网络覆盖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欧、美、日等世界知名企业合作不断扩大。
关键词二:集众智—— 构筑人才暖巢
“梦想有多大,空间就有多大!”成立于1991年的大连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成为国内众多创业人才聚集地。据创业中心主任曹静介绍,大连高新区已经拥有创业工坊、大连创客空间、东软sovo、知你小巢、大连软件园cocospace等众创空间31家,孵化面积累计达到9.4万平方米,一大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在这里成长。
为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大连高新园区于2015年提出“创业大连·高新区示范引领工程”,并出台“众创十二条”“金融八条”“科技十条”等一系列政策,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众创空间建设。短短两年,已建成31家各具特色、产业优势明显的众创空间,聚集630多个创业团队和企业。
经过26年的精心培育,创业中心累计引进培育创新创业型企业孵化企业1299家,实现在孵企业449家,提供就业岗位3688个。企业共申报专利249项,拥有有效知识产权530项,培育出创业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挂牌企业9家,占高新区27.6%。现有国家"千人计划"企业8家,辽宁省"十百千工程"企业12家。如今的大连高新区正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全面整合创新资源,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图为中国华录研发生产的智慧健康系统。杨毅 摄
关键词三:改革创新——传统行业拓“新路”突围
曾几何时,录像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而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录像带与录像机被市场淘汰,整个行业亦将面临重新洗牌。文化企业如何振兴?记者走进中国华录集团,一起感受传统文化产业在东北的创新发展。
作为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录像机的国有企业,中国华录集团正从最早的“中国第一录”到“世界DVD加工基地”,再到“数字音视频的国家队”,最后发展到今天的“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科技文化产业集团”。华录集团副总经理尹松鹤告诉记者,在经济下行较大压力下,中国华录2016年的利润、产值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而改革创新正是华录集团不断向好的重要原因。
“我们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都在5%以上,通过不断的技术和产品创新,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尹松鹤表示,战略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以及产品创新已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不二法宝。
目前,中国华录集团已拥有国内最完整的数字高清音视频产业链,建立了数字音视频终端、内容、服务三大产业板块。截至2016年末,集团累计获得授权专利共667项,办理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690项。通过不断的市场开拓,华录品牌价值正不断提升,实现了由信息产业向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发展转型。
从传统工业企业瓦轴集团,到“双创”聚集地大连高新区众创空间,再到大型文化企业中国华录集团,无论是传统制造业穷尽自身的升级转变,还是新兴企业的勇立潮头敢创新,如今的大连已然不同往日,经济发展的稳步上升正给东北大地带来无限生机,也助力并带领这个“北方明珠”再次走向新的高峰。
(作者:杨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