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西昌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之梦里水乡。四川在线供图
湖北日报网讯(记者 王振栋)凉山州西昌邛海湿地,被誉为“高原上的明珠”。这里,既是全国最大的城市湿地之一,也是西昌人民的“母亲湖”,被视为大自然的赠与。
5月9日,“喜迎党代会天府新飞跃”全国主流新媒体瞰四川大型采访活动的A组采访团30余名记者编辑来到邛海国家湿地公园,对这里进行了实地探访。一上午的探访结束,这里舒适的生态让多位“飞手”迅速飞完几块电池,当地“恢复一片湿地,救活一个湖,造福一方百姓”的湿地治理理念,也受到媒体记者们的关注和称赞。
按照相关规定,本次大型采访活动所涉及的航拍点位,均得到了相关部门的批准并报备。
风景太美航拍“飞手”飞完备用电池
5月9日上午,汽车沿绿意盎然的街道行驶了20分钟,在一片茂密的植被旁停下。一下车,空气中弥漫的高浓度负氧离子扑面而来,眼前丰富的植被和水域都昭示着这里便是目的地——距西昌市中心约3公里的邛海湿地公园。
从邛海“梦里水乡”湿地观鸟岛主入口进入,采访团的记者编辑们便相机手机“咔嚓”不停。在这里,似乎川西高原上的阳光也变得格外柔软,无论是倾洒在水面、芦苇或是水草上,都让人觉得眼前舒适而宁静。
“在这里生活好幸福,湿地公园离城市这么近。”南方网+客户端记者范思鼎边走边拍,他原以为湿地只有不大的面积,“没想到这么大!”而在不远处,采访团的“航拍队”已经在指定地点相继“起飞”,飞手堆也不停传来感叹:“这么多植被,生态真好!”“在这里拍朝霞和晚霞,肯定特别漂亮!”“好美,山光水色,融为一体。”新湖南记者郭立亮操纵手里的航拍控制键不停拍照。而在这里的探访过程中,几乎所有飞手都将电池用光,连备用电池都不剩。
“人进湿地退”湿地在城市化进程中曾被蚕食
“邛海湿地现水域面积31平方公里、流域面积307平方公里,是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高原断陷湖泊湿地,更是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场,西昌市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保护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杨军在向媒体记者们介绍邛海湿地情况时如数家珍。他说,邛海湿地现在生态非常好,已经是多种珍稀鱼类、鸟类的栖息地,其中目前共有鸟类182种,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便达11种。
但当地对邛海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这份“大自然珍贵的赠与”曾遭遇过一场严峻的生态危机。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大量围海造田、填海造塘、无序开发和入湖河流带来泥沙淤积,污染和水土流失加剧,邛海水面面积从34平方公里降至2008年不足27平方公里,水质从Ⅱ类降至Ⅲ类,近三分之二的湖滨湿地遭到严重破坏,滩涂和原生湿地植被基本消失。
“人退湿地进”最大化还原湿地水面
“2009年起,邛海开始实施‘退塘还湿、退田还湿、退房还湿’工程,通过‘三退三还’,最大化还原湿地水面。”已在当地林业系统工作20余年的杨军可算见证了邛海湿地的保护与恢复。
据了解,为全力推进邛海资源可持续发展,西昌市调整优化了城市总体规划。2008年以来,当地在开展新一轮城市总规修编过程中,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突出邛海景区在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中的核心地位,对城市发展重心进行了调整。当地还先后编制了《邛海流域环境规划》等数十项规划,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保护、建设、利用规划体系。
杨军表示,邛海实施“三退三还”工程,将邛海纳入生态红线保护,以水源地保护、污染系统治理以及流域环境综合治理为主要手段加强邛海周边面源污染治理。通过对邛海周边五乡一镇3万余人实施生态搬迁,并实施6期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工程实施以来,邛海流域植被覆盖指数从1989年的38.2%增加到2015年的45.8%,水质从Ⅲ类全面恢复并稳定在Ⅱ类。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协同共生
未来的邛海还将有哪些规划?据了解,今后,当地将推动邛海湿地保护、湿地管理、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生态旅游的整体水平,以创建国家湿地品牌为抓手,构建西昌大生态旅游圈,努力建设生态田园新西昌。
同时,将不断恢复邛海湿地生态系统,加大湿地科研监测,争取2017-2018年组织科考组重新对邛海湿地恢复情况实地考察,一旦条件符合“国际重要湿地”的申报条件即立即申报,将邛海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横断山区东缘森林—高原断陷湖泊湿地复合系统保护的样板以及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最终形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与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优化协同共生的模式。
(作者: 编辑:余宽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