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财政部作为第一个中央部门公布了2016年度部门决算,中央其他各部门今天将陆续晒出年度账本。从财政部汇总的数据可以看出,老百姓比较关心的“三公”经费在2016财政年度继续下降,与预算数相比,降幅达到23.5%。
财政部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支出48.25亿元,比预算数减少14.85亿元,减少23.5%,比2015年减少5.48亿元,下降10.2%。其中因公出国(境)费用18.19亿元,比预算数减少2.08亿元,减少10.3%,比2015年增加0.75亿元,增长4.3%,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25.87亿元,比预算数减少8.54亿元,减少24.8%,比2015年减少5亿元,下降16.2%,公务接待费4.19亿元,比预算数减少4.23亿元,减少50.2%,比2015年减少1.23亿元,下降22.7%。可以看出,除因公出国(境)费用因国际交流增加比2015年小幅增加外,“三公”经费支出总额及明细金额均比预算数和上年数大幅减少,这主要是有关部门严格执行“三公”经费只减不增要求,大力压缩“三公”经费支出。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白景明 :今年的决算公开,把经济性分类支出归到一张表上,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来,这个钱都花到了哪些费用类别上,比如用在教育上多少钱,用在教育上的这些钱有多少钱用在校舍建设上,有多少钱用在教师工资上。
据介绍,今年公布的国有资产占用情况更为明细。中央部门设备信息将由往年的公开单价20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细化为公开单价50万元以上通用设备和单价100万元以上专用设备。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白景明 :政府的部门,财政拨款怎么花的这是现金流,这些现金有的会转化为资产,这些资产保有的情况如何也应该在公众做一个交代。等于今年决算把这块又规范起来了,反映出我们决算更加全面。
各部门的钱花多少,怎么花是由支出政策决定的,今年的决算公开回应社会关切更为积极。在继续汇总公布预决算政策的同时,首次“打包”公布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分预算支出政策文件,从而推动决算公开不仅“能看到”,而且“看得懂”、“能监督”。
新闻链接:中央决算公开部门数量逐步扩大
从2011年90个中央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决算起,今年已经是第七个年头,公开的部门数量由2011年的90个部门扩大到2016年的102个部门,公开内容逐年细化。
2011年,90个中央部门首次向社会公开了决算。
2012年,98个中央部门首次在一天时间内公开了决算,首次随决算公开了“三公”经费和行政经费支出统计数。
2013年,在上年基础上,首次公开了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和结转结余情况;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2个类级支出首次细化至项级科目;首次将当年收支与上年决算数、与年初预算数进行对比说明;首次将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分为购置费和运行费两项进行了说明。
2014年,99个中央部门在一天时间内公开了决算,除涉密信息外,首次将全部支出按功能分类项级科目细化公开。
2015年,100个中央部门在一天时间内公开了决算,首次公开机关运行经费、政府采购支出和国有资产占用情况。公开表格8张,首次公开“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拨款基本支出决算表”。
2016年,102个中央部门在一天时间内公开了决算,首次公开支持中小企业政府采购政策落实情况;首次公开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首次实现在中国政府网“中央部门决算公开”专栏和财政部“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集中发布中央各部门决算信息;首次“打包”发布决算相关的200多个财务会计政策。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白景明 :他把真实情况逐步给反应出来,没有这个情况不能公开,有,就要公开。我们公开的全面性是跟改革的逐步推进连接在一起的。
(作者: 编辑: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