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网首页 新闻 政务 评论 问政 舆情 社区 专题 视频 商业 健康 教育 汽车 房产 旅游 金融 手机报 手机荆楚网
微信
新闻频道 > 国内新闻

90后成网络募捐主流群体 指尖公益如何让爱心落地?

发布时间:2017-10-19 14:08:52来源:济南日报

80后、90后成为网络募捐主流群体—

指尖公益如何让爱心“落地”?

据民政部不完全统计,《慈善法》施行一年来,通过网络实施的捐赠超过10亿人次,捐赠金额超过20亿元,捐赠主体由80后、90后构成,捐赠额度多在几元至几十元之间,呈现大众化、年轻化、小额化趋势。平均两元钱的一次捐赠,看似起不了多大作用,但是汇聚起中国年轻人的捐赠热情,更形成了强大的慈善力量。

日前,本报“微观点”栏目收到读者秦鹏程的来信,他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平阴县玫瑰镇老张庄的张传虎,因车祸造成严重“腹部外伤,胰腺挫裂伤,弥温性腹膜炎”,生命垂危,沉重的家庭负担无法支撑治疗费用。后来通过亲朋好友、爱心单位的捐助,更得益于“轻松筹”平台为其网络筹款4万余元,解决了治疗费用。目前张传虎已出院。

当看似遥远的“慈善”通过“指尖”便能完成爱心传递,我们感叹于它的强大,也忧心于这份强大所带来的乱象。

本期主持:曹雅欣

点评嘉宾:评论员:梅子缙戴先任敬一山王硕

知乎用户:爆料汇 网友@风与凡互联网法律观察 未央网

■委托人:孔女士

■方 式:读者来信

■话 题:最近有一则消息在我的微信群里疯传,一位自称是甘肃省玛曲县采日玛麦科村小学的格桑加老师,说他们那里很穷,学校孩子们很需要衣服过冬,希望爱心人士能捐献衣物。我看信息中有情况说明,有联系电话,也有邮寄地址,便不假思索地发到了朋友圈。但是后来朋友提醒我,那个电话号码是广西的,已经是空号。这类假消息每年都有,有的还是直接捐钱,有时很难辨别真假。网络募捐怎样才能走在正轨上?网络募捐

化身“指尖公益”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指尖慈善”蔚然成风,“轻松筹”“水滴筹”等网络募捐平台风生水起。80后、90后作为年轻群体,更能接受新鲜事物,他们对于网络募捐这一新型募捐方式也更易接受,各类监管的上线,似乎让公益变得更加简单、透明,至少慈善已经不再遥远。

●评论员 梅子缙

在年轻人热火朝天的参与中,“人人公益、随手公益、扶贫济困”正成为一种社会生活方式和文明风尚,彰显了当下年轻人的时代担当。网络慈善募捐让捐助者与受助者“精准对焦”,通过现代通讯手段,让弱势群体第一时间得到更好的帮助,通过网络平台展示,让更多的年轻一代参与到网络募捐这一公益事业中来。今年9月4日,民政部举办了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开通仪式,自此,各地各类慈善参与主体都将依托该平台填报法定公开信息。有了慈善信息公开平台的助力,网络募捐变得更为公开透明,更具社会公信力,更能够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

●评论员 戴先任

网络募捐渐渐成了慈善募捐的主要方式,在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网络募捐让人能够更方便地捐助,动动手指就能将自己的爱心传递出去,这也打通了受捐者与捐赠者之间的“最后一公里”。前些年,一些慈善领域的负面事件给慈善事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也影响了公众的慈善意愿,随着慈善事业管理体制机制的日益完善,随着慈善事业的日益公开透明,公众对慈善事业又逐渐恢复了信任,网络的便捷与公众日益高涨的慈善热情相互促进,让慈善事业更上一层楼。

●评论员 敬一山

相比于传统的慈善方式,“互联网+慈善”的一个最大优势,是可以借助丰富的传播手段,刺激网络用户的情感,再加上网络支付方式的发达,可以实现从感动到行动的零时差。比如,用户在网站平台或者朋友圈看到一个需要帮助的对象,过去如果要捐赠的话,还需要去相关的慈善机构,程序的繁琐是小额捐赠的最大阻碍。现在用户只要觉得感动,手指一点,就能实现“指尖公益”。总体而言,这对于慈善事业带来极大的正面效应。众筹救助

还需更加“透明”

网络募捐的确解决了很多家庭的难题,但其过于快速的发展,必然引来一些不法分子或“闲杂人等”的关注。在微博等平台上,冒用他人求助信息的诈骗案例层出不穷,相关平台对于求助真实性的把关也心有余而力不足。经历了太多“骑车的给开车的捐款”“租房的给买房的捐款”“加班的给旅游的捐款”之后,丧失掉的是整个社会对于虚拟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知乎用户 爆料汇

这类互联网社交众筹平台自诞生之日起,社会上的质疑声就从未停息,甚至挖掘出来一条巨大的通过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进行虚假募集善款的灰色产业链。一些病患因为急于筹钱治病,将自己的信息提供给黄牛,黄牛交给“捐头儿”,“捐头儿”完成润色发布到众筹平台上。比如病患的病大概需要10万元费用,“捐头儿”润色一下以后按50万元发布,众筹成功以后,病患可以获得他的10万元治病钱,如果有医保还能另外赚8.5万块医保报销,黄牛获得人头费若干,而“捐头儿”获得剩余的几十万元款项。

●未央网

有网友爆料称,有一名学生因母亲患病众筹手术费,她和朋友都给这名女孩捐了钱,但是随后发现这个女孩的朋友圈天天晒吃喝玩乐,“贴出的余额宝存款至少有4万元,看她朋友圈,要么晒吃喝,要么就跟朋友到各地游玩。”更有甚者,隐瞒自己有医保的事实众筹大笔金额,通过医保报销了大部分花费,再加上众筹来的资金,最后病治了,还得了几万元的额外收益。由此,不少网友戏谑道,公益众筹现在不仅管治病,还管“吃喝玩乐、发家致富”。

●网友@风与凡

有些慈善机构在善款“落地”的透明性上,仍有需要改善的空间。比如,前一段时间刷屏的“一元购画”项目,很多自闭症“儿童”的画作激起了无数网络用户的爱心,不到一天时间该项目就筹集善款1500万元。回顾整个过程,该项目对善款究竟如何分配,其实没有很精准的说明。很多捐款的网友以为自己是在捐钱给具体的画作者,但实际上是给了一个公益机构,这个机构究竟把钱用在什么地方,网友并不能精准跟踪到。严格监管

才能让爱心“落地”

今年9月4日,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正式上线运行,便于社会公众查询了解和监督。随着慈善组织登记认定工作的逐渐展开,慈善组织数量在快速增长。截至今年10月10日,民政部认定和登记的慈善组织2429个,发给公开募捐资格证书的606个,捐赠金额也在持续增长。网络募捐给公众捐赠提供了便捷渠道,怎么来保证这些求助信息的真实性,防止骗捐行为发生呢?

●评论员 敬一山

“互联网+慈善”的一个风险就在于,大家只看到网上真假难辨的信息,如果没有权威的慈善组织介入,有时候个人的善心会被利用。网上靠“假慈善”骗取大家善款的个人和机构都不少见,他们比较善于打法律的擦边球。但就法律而言,确实又不能彻底堵上个人求助的大门,而必须要给原始的慈善方式一个出口。在慈善法出台一周年,法律已经起到很强的规范作用的状况下,也许仍有必要在社会普及慈善法的局限性,让更多人意识到,法律并非万能,有些慈善形式需要个人多加辨别,免得自己的善心善款被别有用心的人糟蹋。

●互联网法律观察

面对诈捐,平台应当及时报警并配合处理。当然,越来越多的诈捐出现,也说明平台在处理信息时并没有实时配套跟进,既然你收了人家的服务费,那也就得好好提供信息技术服务,不要老感觉委屈,多想点法子出来吧,比如说引入第三方审核机制,公证处用来确认当事人提供材料的真实性,司法鉴定用来明确求助金额的合理性,以及类似的熟人背书机制、资金使用说明等。

●评论员 王硕

8月1日,民政部官网公布的《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技术规范》《慈善组织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基本管理规范》两项推荐性行业标准正式实施。虽然我们相信在慈善法的约束下,合法的慈善机构会用好善款,但如果事先只考虑激发捐赠而不作清晰准确的说明,那还是有“骗捐”嫌疑。慈善需要适当的营销,爱心需要适当的挖掘,互联网在这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在这过程中必须注意度的把握,必须把善款“落地”的透明做得更好,否则“互联网+慈善”做得越大,可能埋下的信任危机就越大。